帶您了解骨關節炎之常見癥狀

2017年01月14日 12:30    相關標簽:骨關節炎,大腳骨

“骨關節炎”這個名字如果您沒有因為相關癥狀看病經驗的話可能會比較陌生,但是“滑膜炎”、“老寒腿”、“骨刺”等這些老百姓的叫法相信您一定聽過。其實,這個病在中老年人當中發病率非常高,它也有一定的致殘率,應該引起廣大群眾足夠的重視。所以,我們覺得科普一下“骨關節炎”的相關知識很必要,希望對于您預防該病以及提高中老年時期的生活質量能夠有一定的幫助。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5GO-0.jpg

什么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由于年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或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它可以發生在人體多數骨關節處,但臨床上蕞常見也是老百姓蕞為重視的當屬膝骨關節炎。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531X-1.jpg

骨關節炎的表現有哪些?

早期癥狀表現為關節酸脹腫痛,勞累、受涼后加重。

關節疼痛:發病初期會出現關節疼痛,休息后可緩解。但隨著病情發展,休息時也會疼痛,并且以夜間為重。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5MR-2.jpg

晨僵:是一種晨起關節腫脹僵硬的癥狀,蕞常見的是指關節晨僵。具體的表現是早晨起來病變關節有明顯的僵硬不適感,如出現在指關節,會有握拳費力的感覺。有人會問了,這不是“類風濕”的癥狀么?能問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我們的忠實粉絲,確實在以往的推送里我們向大家介紹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大癥狀特點就是“晨僵”。但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晨僵的持續時間,一般骨關節炎的病人持續時間不會超過30分鐘,并且在適當活動關節后癥狀可以迅速緩解。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534X-3.jpg

關節活動受限:膝骨關節炎可出現屈膝受限,髖關節炎可出現剪自己腳趾甲受限,也可出現上下樓梯、步行和家務勞動受限。

關節骨性膨大:早期為關節周圍的局限性腫脹,后期可在關節部位觸及骨性膨大。

關節壓痛:關節活動或受壓時有壓痛,膝關節壓痛可來源于滑膜炎、肌腱炎等。

關節摩擦音:多見于膝關節。由于軟骨破壞、關節表面粗糙,出現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聞及或觸及吱嘎聲,這種現象稱為關節摩擦音。

關節畸形:膝關節可表現為內側畸形或外翻畸形,手指關節可表現為蛇樣畸形。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64319-4.jpg

骨關節炎只膝關節會有么?

不是的,在人體其他部位,比如手、足、髖、脊柱等均可出現,而出現在不同的部位,會有相應不同的表現。

手:以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結節為特點,可伴有結節局部的輕度紅腫、疼痛和壓痛。可因為骨質增生出現方形手畸形,而手指關節增生及側向半脫位可導致蛇樣畸形。

髖:男性髖關節受累多于女性,單側多于雙側。多表現為局部間斷性鈍痛,隨病情發展可呈持續性疼痛。部分患者的疼痛可以放射到腹股溝、大腿內側及臀部。還可以出現髖關節運動障礙及走路步態異常。

足:跖趾關節常受累,可出現局部疼痛、壓痛和骨性肥大,還可以出現踇外翻等畸形(也就是俗稱的“大腳骨”)。足跟常可出現骨刺,導致足跟痛及行走困難。

脊柱:頸椎受累比較常見,腰椎第三、四椎體為多發部位。可有椎體和后突關節的增生和骨贅,引起局部的疼痛和僵硬感,壓迫局部血管和神經時可出現相應的放射痛和神經癥狀。頸椎受累壓迫椎-基底動脈可引起腦供血不足的癥狀。腰椎骨質增生導致椎管狹窄時可出現間歇性跛行以及馬尾綜合征。

https://img.miyanlife.com/timg/170114/12302C029-5.jpg

專題瀏覽: 大腳骨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