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宜健三業醫院-單氏中醫大講堂
2017年08月22日 16:43 相關標簽:北京宜健三業醫院,北京宜健三業,中醫

一、杏林返檏
1.談“中醫現代化”,首先涉及到一個概念:即文化與文明;其次當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問題;還有當明確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在傳統文化中占據的位置及其特殊性。
2.文明是向外的橫向的延伸,側重于物質層面的發展;文化是向內的縱向的探尋,主要是精神層面的認知。西醫主要是伴隨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屬文明范疇;而中醫是一種文化——既古老又常新的文化。簡單人為的要二者“結合”或者搞什么“現代化”,結果是不倫不類,這是嚴重破壞中醫文化生態的一條死路。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借鑒今天的日本:高度發達的科技物質層面的文明,而中醫卻是原汁原味的,甚至充滿了禪味。文明與文化兩不相涉,“基因”不同,各有各的“原生態”——破壞了就價值全無!一定要各走各的路。這不是人為結合不結合的問題,而是“道法自然”。
3.《內經·上古天真論》開篇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為生命的真。當今學者解釋“恬淡虛無”為:“思想閑靜沒有雜念......”——經典要都是這么讀這么教這么寫豈不成了廢話?夢中靈感一現,讓我夜半猛醒速記:“恬”即靜;“淡”即模糊狀態,但仍有形跡可尋;“虛”已屬無形,入恍惚之中;“無”乃是蕞高境界。其實,這四個字描述了內證修行的起迄點與全過程——即由靜到虛蕞后到空。是為生命的真諦。
4.“辨證論治”的提法是后人強加給張仲景的,甚至被認為是《傷寒雜病論》的“精髓”。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個人認為:一部《傷寒雜病論》,從臨床上說抓主癥是實質。大的思路就是“辨病脈癥”:何謂“病”?仲景給了我們“六經”的框架;張仲景的“脈法”頗富動態,需要在這一點上狠下功夫!有了“病”“脈”這兩步,“癥”者征也,是現象。所以,一個“病”(六經)、一個“脈”(仲景脈法),這兩把尺子是醫生治病的根本。繼而再考慮與“癥”的關系問題。主癥抓住了,緊接著就是方藥、劑量與煎服法。所以,“平脈法辨脈法”加上“辨病脈癥”,再加上“方癥對應”,才是較為完整的蕞貼近張仲景臨證精華的所在。
5.“辨證論治”誤人不淺,它強調的是所謂的“病機”,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跟張仲景的治病完全是兩回事!走這個套路,你得首先把“病”分成若干個“證型”——于是一錯到底!事實上,人體這個高度復雜的活的有機整體,其表現不可能單純到某一個“證型”,錯綜互見是常有的。“證型”概念是后人搞的,純屬紙上談兵,與臨床實際距離很大,作為一種對疾病的認識方法,顯得膠柱鼓瑟,有很大局限。走進“辨證論治”的思路,會離治病的出發點越來越遠,也越來越亂,整個把醫生給搞糊涂了。當你某一天醒悟過來,十幾年幾十年彎路的代價已經付出了!更可悲者,有的醫生懵懵懂懂一輩子就只坐在“辨證論治”的搖籃里裝孫子——永遠長不大。
6.現今,中醫的文化原生態已被嚴重破壞, 請深刻思考醫圣張仲景的肺腑之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腧,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其中奧義,請問當代中醫消化了多少?又有多少人是這樣看病的?
7. 內、難兩經,醫家之北斗也;傷寒、金匱,醫家之南針也。中醫復興必須“思求經旨”,重振漢代古風,徹底擯棄明清以降之種種謬說。“良禽擇木而棲”,中醫同道們,咱爭口氣成不?本來是傳統文化的憂秀基因,有著幾千年的文化血脈,卻偏偏人家認為你是“后娘養的”,窩不窩囊啊!
8.不研究《易經》,不體會《悟真篇》,不懂性命雙修,則對《傷寒論》的認識永遠是宮墻外望。有人說真正的大醫在民間。這話不無道理,看看當代,山東有一位易演傷寒論的劉東軍,山西有一位專治急危重癥出了名的李可,還有南方的李陽波,不論理論的傳承創新還是臨床的獨特療效,足以令學院派振聾發聵!稱他們是當代中醫的脊梁并不為過,確有大醫才能。
二、怡情藻韻
1.愛情是一種高貴的情感,但畢竟屬于感情范疇。凡是感情便不能永遠濃厚到極的狀態,這是事實。知識可以永存,原則可以永保,習慣可以長留。但情感之為物有起伏,有升降。
2.愛情定義:借用電視劇《蝸居》的一句臺詞:“愛上一個人只要一秒鐘,而實踐這個愛是需要一生。”換一種說法就是:一秒鐘眼球放電產生的愛,需要用一生的情去呵護,是為愛情。
3.婚姻是什么?記得曾與一位在英國留學的法學博士閑談時,我提出了這個老掉牙又說不清的問題,我自笑我的笨拙。沒想到對方居然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像論文答辯一樣給出了她的見解:“婚姻是一種穩定的契約關系。”這話講得理智而深刻,堪稱婚姻定義。她解釋說:婚姻的本質就是男女雙方簽訂的一份生活合同書,并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僅此而已。至于感情(包括愛情)則屬于另一個范疇,它是非理性非法律的成分,既可包含在婚姻之中,又可游離于婚姻之外,二者均屬正常,都不足怪。不過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沒有的平均,男女有別,婚姻更傾斜于對女方的保護。尤其處于感情疏離階段,婚姻是保護女人的一道法律屏障。通過婚姻確立女人的愛情,又通過婚姻實現女人的母愛,愛情+母愛,從而使女人的意義變得豐富而完整。這過程中,男人是個什么角色呢?陪伴——陪伴他生活中的女人,并需要承擔一種義務和責任。同時男人更多地是表現在婚姻生活之外的事業空間上。漸漸地,曾經濃濃的愛情便稀釋進平淡生活里,久而久之甚至精神麻木到全然不覺,這就是婚姻生活普遍存在的合法不合理。很有趣,“法不徇情”這句話用在眾多已婚男士身上恐怕是同樣恰當。
4.同樣是年過半百的知識女性,因職業不同而氣質各異。一種是時代精神型,刻意著裝、略施粉黛,那裝出來的精神抖擻、舉止瀟灑,似乎有意凸顯其所謂職業化高級白領或資深老美女“氣質”;另一種屬低調優雅型,與人接觸非常平和而又敏感——一種智慧的敏感,待人適度,并不謙卑又無意傲慢,平靜又不失高貴,是一種純知識氣息的散發,是由內生發而出,不是從外面“貼”上去的。這兩位來我這里看病的中年白人女性,一位是總會計師,另一位在大學里搞研究工作。同屬一個年齡段的知識女性,同屬中產階層,但氣質截然不同。
5.人生——不,先不提人生,只說生命,只說活著,或者說活著的生命——對大部分人而言,它只是一個片斷,與一個人交錯擦肩而過,或者他停下來與你相識相知甚至相愛,幾個月乃至一兩年后他走了,這叫什么?生命的過客?之后,被淡忘、蒸發。你對他而言,同樣也是生命的過客,能被他記住的只是妙齡時的你,在生命舞臺上如花綻放的那一瞬。有誰在你生命旅途中一直陪伴你,全盤接受你的衰老?爭取時間的同時也在浪費時間,時間的逆流在你渺小輕薄的生命上撫摸,那可怕的倒計時的鐘擺,簡直就是在書寫你生命的一個輪回。是的,輪回——物質的東西全部幻化、蒸發……
6.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仿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1.談“中醫現代化”,首先涉及到一個概念:即文化與文明;其次當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問題;還有當明確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在傳統文化中占據的位置及其特殊性。
2.文明是向外的橫向的延伸,側重于物質層面的發展;文化是向內的縱向的探尋,主要是精神層面的認知。西醫主要是伴隨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屬文明范疇;而中醫是一種文化——既古老又常新的文化。簡單人為的要二者“結合”或者搞什么“現代化”,結果是不倫不類,這是嚴重破壞中醫文化生態的一條死路。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借鑒今天的日本:高度發達的科技物質層面的文明,而中醫卻是原汁原味的,甚至充滿了禪味。文明與文化兩不相涉,“基因”不同,各有各的“原生態”——破壞了就價值全無!一定要各走各的路。這不是人為結合不結合的問題,而是“道法自然”。
3.《內經·上古天真論》開篇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為生命的真。當今學者解釋“恬淡虛無”為:“思想閑靜沒有雜念......”——經典要都是這么讀這么教這么寫豈不成了廢話?夢中靈感一現,讓我夜半猛醒速記:“恬”即靜;“淡”即模糊狀態,但仍有形跡可尋;“虛”已屬無形,入恍惚之中;“無”乃是蕞高境界。其實,這四個字描述了內證修行的起迄點與全過程——即由靜到虛蕞后到空。是為生命的真諦。
4.“辨證論治”的提法是后人強加給張仲景的,甚至被認為是《傷寒雜病論》的“精髓”。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個人認為:一部《傷寒雜病論》,從臨床上說抓主癥是實質。大的思路就是“辨病脈癥”:何謂“病”?仲景給了我們“六經”的框架;張仲景的“脈法”頗富動態,需要在這一點上狠下功夫!有了“病”“脈”這兩步,“癥”者征也,是現象。所以,一個“病”(六經)、一個“脈”(仲景脈法),這兩把尺子是醫生治病的根本。繼而再考慮與“癥”的關系問題。主癥抓住了,緊接著就是方藥、劑量與煎服法。所以,“平脈法辨脈法”加上“辨病脈癥”,再加上“方癥對應”,才是較為完整的蕞貼近張仲景臨證精華的所在。
5.“辨證論治”誤人不淺,它強調的是所謂的“病機”,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跟張仲景的治病完全是兩回事!走這個套路,你得首先把“病”分成若干個“證型”——于是一錯到底!事實上,人體這個高度復雜的活的有機整體,其表現不可能單純到某一個“證型”,錯綜互見是常有的。“證型”概念是后人搞的,純屬紙上談兵,與臨床實際距離很大,作為一種對疾病的認識方法,顯得膠柱鼓瑟,有很大局限。走進“辨證論治”的思路,會離治病的出發點越來越遠,也越來越亂,整個把醫生給搞糊涂了。當你某一天醒悟過來,十幾年幾十年彎路的代價已經付出了!更可悲者,有的醫生懵懵懂懂一輩子就只坐在“辨證論治”的搖籃里裝孫子——永遠長不大。
6.現今,中醫的文化原生態已被嚴重破壞, 請深刻思考醫圣張仲景的肺腑之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腧,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其中奧義,請問當代中醫消化了多少?又有多少人是這樣看病的?
7. 內、難兩經,醫家之北斗也;傷寒、金匱,醫家之南針也。中醫復興必須“思求經旨”,重振漢代古風,徹底擯棄明清以降之種種謬說。“良禽擇木而棲”,中醫同道們,咱爭口氣成不?本來是傳統文化的憂秀基因,有著幾千年的文化血脈,卻偏偏人家認為你是“后娘養的”,窩不窩囊啊!
8.不研究《易經》,不體會《悟真篇》,不懂性命雙修,則對《傷寒論》的認識永遠是宮墻外望。有人說真正的大醫在民間。這話不無道理,看看當代,山東有一位易演傷寒論的劉東軍,山西有一位專治急危重癥出了名的李可,還有南方的李陽波,不論理論的傳承創新還是臨床的獨特療效,足以令學院派振聾發聵!稱他們是當代中醫的脊梁并不為過,確有大醫才能。
二、怡情藻韻
1.愛情是一種高貴的情感,但畢竟屬于感情范疇。凡是感情便不能永遠濃厚到極的狀態,這是事實。知識可以永存,原則可以永保,習慣可以長留。但情感之為物有起伏,有升降。
2.愛情定義:借用電視劇《蝸居》的一句臺詞:“愛上一個人只要一秒鐘,而實踐這個愛是需要一生。”換一種說法就是:一秒鐘眼球放電產生的愛,需要用一生的情去呵護,是為愛情。
3.婚姻是什么?記得曾與一位在英國留學的法學博士閑談時,我提出了這個老掉牙又說不清的問題,我自笑我的笨拙。沒想到對方居然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像論文答辯一樣給出了她的見解:“婚姻是一種穩定的契約關系。”這話講得理智而深刻,堪稱婚姻定義。她解釋說:婚姻的本質就是男女雙方簽訂的一份生活合同書,并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僅此而已。至于感情(包括愛情)則屬于另一個范疇,它是非理性非法律的成分,既可包含在婚姻之中,又可游離于婚姻之外,二者均屬正常,都不足怪。不過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沒有的平均,男女有別,婚姻更傾斜于對女方的保護。尤其處于感情疏離階段,婚姻是保護女人的一道法律屏障。通過婚姻確立女人的愛情,又通過婚姻實現女人的母愛,愛情+母愛,從而使女人的意義變得豐富而完整。這過程中,男人是個什么角色呢?陪伴——陪伴他生活中的女人,并需要承擔一種義務和責任。同時男人更多地是表現在婚姻生活之外的事業空間上。漸漸地,曾經濃濃的愛情便稀釋進平淡生活里,久而久之甚至精神麻木到全然不覺,這就是婚姻生活普遍存在的合法不合理。很有趣,“法不徇情”這句話用在眾多已婚男士身上恐怕是同樣恰當。
4.同樣是年過半百的知識女性,因職業不同而氣質各異。一種是時代精神型,刻意著裝、略施粉黛,那裝出來的精神抖擻、舉止瀟灑,似乎有意凸顯其所謂職業化高級白領或資深老美女“氣質”;另一種屬低調優雅型,與人接觸非常平和而又敏感——一種智慧的敏感,待人適度,并不謙卑又無意傲慢,平靜又不失高貴,是一種純知識氣息的散發,是由內生發而出,不是從外面“貼”上去的。這兩位來我這里看病的中年白人女性,一位是總會計師,另一位在大學里搞研究工作。同屬一個年齡段的知識女性,同屬中產階層,但氣質截然不同。
5.人生——不,先不提人生,只說生命,只說活著,或者說活著的生命——對大部分人而言,它只是一個片斷,與一個人交錯擦肩而過,或者他停下來與你相識相知甚至相愛,幾個月乃至一兩年后他走了,這叫什么?生命的過客?之后,被淡忘、蒸發。你對他而言,同樣也是生命的過客,能被他記住的只是妙齡時的你,在生命舞臺上如花綻放的那一瞬。有誰在你生命旅途中一直陪伴你,全盤接受你的衰老?爭取時間的同時也在浪費時間,時間的逆流在你渺小輕薄的生命上撫摸,那可怕的倒計時的鐘擺,簡直就是在書寫你生命的一個輪回。是的,輪回——物質的東西全部幻化、蒸發……
6.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仿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