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宜健三業醫院-單氏名醫大講堂(二)
2017年08月22日 16:40 相關標簽:北京宜健三業醫院,北京宜健三業,

岳美中老先生生前談到臨床中醫的水平時,將醫生分為五等。三十年前看到岳老的這篇醫話,只是簡單理解成醫生與醫生之間水平上是有區別的這一點。
臨證三十年后重溫這篇醫話,感受完全不同。
“老中醫”是個什么概念呢?是不是年齡大從醫年頭多就意味著水平一定高療效一定好呢?如果真是這樣,中醫豈不成了一門地道的工具學科?那中醫就太好學了!然而大量的臨床事實表明:中醫是一門思辨性很強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嚴密性它的精準度總是不斷地提醒為醫者來不得半點的狂妄自大或者說自欺欺人。
下面結合岳老的“醫有五等”談一點體會:
初等醫生(亦稱開方醫生):
此類人的全部中醫知識不外是背點湯頭歌訣,藥性四百味,平日好打聽名醫開什么方藥,依樣畫葫蘆,拿去應診,實際上于中醫學術理論完全是門外漢,自然與不動腦筋單純的“抄方”“抄書”無異。
二等醫生(亦稱用藥醫生):
此類人學過中醫基礎理論,對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四診八鋼、理法方藥,乃至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就是用不好,一般小病尚有療效,病情稍一復雜便束手無策,所學尚處于皮毛,自然無辨證能力可言,不外是對癥碼藥:如頭痛就是白芷、薄荷、川芎,腰痛就是獨活、桑寄生、續斷、杜仲,納呆厭食就是山楂、神曲、麥芽等等,臨床永遠停留在一個低水平的循環。
三等醫生(亦稱辨證醫生):
此類人受過正規的中醫專業訓練,對中醫理論包括經典著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掌握,有的還正式拜過老師,下過功夫,有師承有心得,臨床具有一定的辨證能力。但由于經驗不足,思辨能力低,對書本知識消化領悟有限,不足以“知常達變”,旁人能治的病,他也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這就是所謂的好醫生。是當今中醫界普遍存在又頗具代表性頗能反應中醫現狀的一類人,直白點說這類人是學院派的產物。
四等醫生(亦稱入細醫生):
這種人學驗俱富,對經典著作理解深刻,著書立說、考證中醫古籍不一定是他們的強項,但精于臨證,臨床消化比較好,臨證經驗的積累含金量較高,盲目性相對較少,能夠較純熟自如地駕馭疾病,辨證論治有自己的主見與特點,遇到比較復雜的病癥,不論頭緒多么繁雜,病情如何兇險,一經他手,辨證如理亂絲,用藥如解死結,別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許多,一方一藥之投,看似平淡,而漸入佳境;于從容和緩中,即愈大癥。這種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名醫。
蕞上等醫生(堪稱大醫):
岳老認為:“蕞上等醫生,辨證分析,準確細微;論治方藥,貼切對癥。”這實際上還是四等醫生的標準。
個人認為:能稱大醫者,當“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悟性極高,修煉有道,境界上已明顯超出常規意義的辨證思維,用藥出神入化,很多頑癥痼疾,到他手里往往效若桴鼓,靈感直覺(或者說第六感覺)精準,技術層面爐火純青,通卦象易理,曉五運六氣,能觀天授時,預測吉兇(這才是“治未病”的本來意義所在)。老子所謂“執大象天下往”,處方寥寥數味,看似蜻蜓點水,驗之臨床竟療效非凡,沉疴立起。這樣的大醫當今甚為少見,東漢張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
他如晉朝名道葛洪、大唐藥王孫思邈可以當之。解放初期個別老大夫如蒲輔周等有些神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李陽波,客觀講有大醫境界。
前幾日見到一老患者的病例手冊,上有吾師劉渡舟老親筆處方:“足腫環痛 白芍30克 枳實12克 五劑”;復診見“足脛之痛大有好轉”字樣。余注視此方,良久不解,感嘆吾師得仲景之術已臻化境!
明瞭醫有五等,則習醫者學有方向,方不至淺嘗輒止。
同時,學中醫要做到“三從”:
一是從人學,造山訪道,投師訪友,拜見真人。
二是從書學,努力下功夫鉆研經典,內難兩經,醫家之北斗也;傷寒金匱,醫家之南針也。
三是從病學,勤于臨床,積極地與實踐結合,自覺地有目的地臨證,盡量減少盲目性。如此磨礪功夫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一旦悟性頓開,庶幾臻于化境,臻于至美。
岳老這些寶貴的談醫悟道之論很有啟迪價值。
由此我想起孔子的后裔子思說過這樣的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第二十章》)這是講為學的幾個層次,同樣適合中醫的學習與實踐。大道至簡,仲景先師早已為我們垂方法,立津梁,愿與同道諸君,共事斯語。
2013—12—20 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