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太田痣
專業名稱:太田痣治療 別名:去面部胎記
去太田痣常見方法
詳細介紹
一、項目介紹
1、太田痣
太田痣又稱上腭部褐青色痣、眼皮膚黑素細胞增生病,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種波及鞏膜及同側面部沿三叉神經眼支、上頜支走行部位的灰藍色斑片損害,好發于有色人種,如東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見。發病年齡在嬰兒期及青春期有兩個峰段,其中1歲以內發病占61.35%。
2、病因
可能與遺傳有關,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胚胎發育期間,黑素細胞由神經嵴向表皮移行時,由于某種原因未能通過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內而形成的病變。而有的研究認為可能不是黑素細胞的殘留,而是一種與藍痣類似的錯構瘤或痣樣損害。
二、項目內容
太田痣和伊藤痣好發于有色人種,
如東方人及黑人,日本的患病率為0.3%~1.0%,65%的患者出生時即有,其余多在10~20歲之間出現,偶有晚發或妊娠時發生。我國武漢地區體檢4278人,太田痣7例,患病率為0.16%,4例出生即有,占57.1%。女性多見。皮損為淡青色、灰藍色、褐青色至藍黑色或褐黃色的斑片或斑點,斑片中央色深,邊緣漸變淡,偶爾色素斑的某些區域可隆起甚至發生粟粒到綠豆大小的小結節。斑點呈群集狀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為斑片,邊緣為斑點。皮損的顏色因日曬、勞累、月經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變深擴大。本病最常見的受累部位為眶周、顳、前額、顴部和鼻翼,即相當于三叉神經第、二支分布的區域;單側分布,偶為雙側性(約10%左右),約2/3的患者同側鞏膜出現藍染,結膜、角膜、
虹膜、眼底、視神經乳頭、視神經、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沈麗玉100例分析,眼球有色素斑占44%。林元珠50例分析,同時有皮膚病變及眼部病變者37例,占74%。皮損廣泛者亦可累及頭皮、耳頸、軀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1、太田痣分類
(1)輕型
1、太田痣分類
(1)輕型
①輕眼眶型:淡褐色斑,僅限于上下眼瞼
②輕顴骨型:淡褐色斑,僅限于顴骨部
(2)中型 深藍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瞼、顴骨及鼻根部
(3)重型 深藍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經的第一、二支支配區
(4)雙側型 約占5%
2、治療
②輕顴骨型:淡褐色斑,僅限于顴骨部
(2)中型 深藍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瞼、顴骨及鼻根部
(3)重型 深藍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經的第一、二支支配區
(4)雙側型 約占5%
2、治療
太田痣因發生于面部影響美容,很多學者試用了許多方法治療,概括有以下幾種:表面干冰壓迫法、皮內干冰壓迫法、皮膚磨削手術與干冰壓迫、植皮術、皮膚剝脫法、液氮冷凍、化裝療法等。前三種療法在日本應用較多;此外液氮冷凍法國內治療報告較多,收到不同的療效。上海長海醫院皮膚科采用皮膚磨削術加液氮
冷凍療法,效果較好。
上述方法治療后都可能有色素沉著, 色素脫失、瘢痕、瘢痕增生等后遺癥。調Q裝置的紅寶石激光波長694nm,脈沖寬40ns,光斑直徑5mm,能量密度6~10J/cm,每次治療間隔1~6個月(多為2~3個月) 治療交數2~7次(多為4次)亞洲人一般為7.5~8.5J/cm,白為人8.5~10J/cm,治療中患者及操作者需要保護眼睛,術后創面敷以抗菌素軟膏,4~6天炎癥消退。作用機理是激光作用于黑素細胞,導致黑素體破裂及I、Ⅱ期黑素體形成階段功能低下,破裂的黑素體被吞噬細胞吞噬。脈沖激光治療具有無瘢痕、無色素脫失,技術操作簡便的優點。日本報道用調Q-開關紅寶石激光治療114例太田母痣,有效率為100%。激光波長755nm的Q開關綠寶石激光治療太田痣,國內剛起步,療效亦很好,但費用甚貴。
中藥亦有一定療效,國內胡建華報道用“消青飲”治療太田痣50例,痊愈10例,顯效34例,有效6例,總效率88%。杭州三院許愛娥認為,太田痣是由于先天腎氣不足,引起氣血失調、氣血瘀滯所致,用補腎氣活血則擬成“消青飲”,主要藥物:生芪、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桃仁、紅花等。3個月為一療程,一般3~4療程,同時服用維生素E及C。作者總結初生即有消退較慢,發病較晚者消退較快。年齡越輕,消退越快;年齡越大,消退越慢。
楊志為何被稱作“青面獸”,一方面他武藝高強,另一方面,在他顏面左側上下眼瞼、顴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著斑,故名為青面獸。西醫學稱此病為上腭褐青色斑痣,1938年日本人太田首次報道本病,又名太田痣,中醫稱之為青記臉。波及到鞏膜及同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以灰藍色斑狀損害為特征。日本人發病率較高,約為0.3%~1.0%,我國不多見。
上述方法治療后都可能有色素沉著, 色素脫失、瘢痕、瘢痕增生等后遺癥。調Q裝置的紅寶石激光波長694nm,脈沖寬40ns,光斑直徑5mm,能量密度6~10J/cm,每次治療間隔1~6個月(多為2~3個月) 治療交數2~7次(多為4次)亞洲人一般為7.5~8.5J/cm,白為人8.5~10J/cm,治療中患者及操作者需要保護眼睛,術后創面敷以抗菌素軟膏,4~6天炎癥消退。作用機理是激光作用于黑素細胞,導致黑素體破裂及I、Ⅱ期黑素體形成階段功能低下,破裂的黑素體被吞噬細胞吞噬。脈沖激光治療具有無瘢痕、無色素脫失,技術操作簡便的優點。日本報道用調Q-開關紅寶石激光治療114例太田母痣,有效率為100%。激光波長755nm的Q開關綠寶石激光治療太田痣,國內剛起步,療效亦很好,但費用甚貴。
中藥亦有一定療效,國內胡建華報道用“消青飲”治療太田痣50例,痊愈10例,顯效34例,有效6例,總效率88%。杭州三院許愛娥認為,太田痣是由于先天腎氣不足,引起氣血失調、氣血瘀滯所致,用補腎氣活血則擬成“消青飲”,主要藥物:生芪、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桃仁、紅花等。3個月為一療程,一般3~4療程,同時服用維生素E及C。作者總結初生即有消退較慢,發病較晚者消退較快。年齡越輕,消退越快;年齡越大,消退越慢。
楊志為何被稱作“青面獸”,一方面他武藝高強,另一方面,在他顏面左側上下眼瞼、顴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著斑,故名為青面獸。西醫學稱此病為上腭褐青色斑痣,1938年日本人太田首次報道本病,又名太田痣,中醫稱之為青記臉。波及到鞏膜及同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以灰藍色斑狀損害為特征。日本人發病率較高,約為0.3%~1.0%,我國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