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牙真是讓人沒病也想拔!
現在,拔智齒似乎成了一種常見操作。因為智齒不僅沒用,還惹事:
長不出來——拔了!
頂前面的牙——拔了!
引發蛀牙——拔了!
牙齦發炎——拔了!
現在沒事,萬一以后發炎呢?——拔了!

明明牙床已經很擁擠,為什么還要在20歲左右長出一顆,哦不,是四顆碩大的新牙來添亂,拔了!于是,每天有無數顆智齒(或智齒殘軀)命喪牙科診室,還患者一個從容的口腔。
但是,曾經的智齒也是清清白白一顆牙,和其他兩個大槽牙平起平坐。這樣說拔就拔,考慮過智齒的感受嗎?智齒心里苦。不是它長得太大太慢,而是現代人的用牙太省、磨損不夠,用不上一顆安靜的智齒了!
怕你其他牙磨沒了,
智齒出來心疼你一下
咦,牙齒需要磨?這不是與我們從小受到的保護牙齒的教導相悖嗎?蛀牙、牙結石等等口腔問題當然要避免,但牙齒很弱的修復能力意味著它天然會磨損。
我們的牙齒是個很傲嬌的存在。一方面,它是我們身體上最堅硬的部分。另一方面,一顆牙掉了就永遠再見,長不出新的來,而且長在嘴里的牙齒自我修復能力也不強。頭發能夠更替,牙齒不能;兩節斷骨之間可以長出結實的骨痂,而斷掉的牙齒需要粘合或植入假體??偟膩碚f,可以把牙齒理解為一生一套(乳牙+恒牙)的耐用工具,沒了就真沒了。

一顆槽牙
牙齒的硬在于物質構成。牙冠最外層的牙釉質(就是看起來半透明發白的東西)是身體上最硬的物質,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這里沒有神經或血管,長成后不可再生。牙釉質里面淺黃色的結構是牙本質,這里更軟、更敏感,可以緩慢再生。牙本質往里,就是牙髓腔了。當磨損發生,最外層的牙釉質會最先丟失,隨后是牙本質,牙冠也會越來越扁。像越用越短的鉛筆芯,上下牙接觸、前后牙摩擦、咀嚼、啃咬、甚至是空氣里的風沙都會影響牙齒。

倉鼠的上下門牙在一生里持續生長
如果看看其他哺乳動物,就會發現牙齒磨損是正?,F象。比如嚙齒類,它們強大的門齒終生生長,如果他們不用啃木頭、啃食物的方式磨牙,可能會因為門牙太長而無法吃飯。另一方面,大象數量有限的臼齒(槽牙)會隨用隨掉。當靠前的一顆牙齒磨損殆盡,這塊比磚頭還大的牙齒將脫落,靠后的一顆槽牙會移到前面補上位置。當沒有可補位的牙齒時,這只大象也走到了生命盡頭。
和大象持續補位的槽牙一樣,人類各顆牙齒的生長、磨損也有先后之分,保證了總有牙齒可用。比如,大約從6歲起,兒童乳牙脫落、恒牙萌出遵循一定的順序,不會一下讓牙全掉光。這個過程保證了一幅乳牙與恒牙的組合,讓小孩有足夠的牙齒吃飯。在12歲左右,乳牙會全部脫落,而恒牙生長是一條更長的戰線——從6歲的第一次換牙(一般是上門牙)到20歲左右的第三臼齒——也就是智齒萌出。
所以,在智齒長出前,門牙等牙已經磨損了十幾年到幾年不等。如果放在史前磨損嚴重的時代,你的其他牙可能會嗷嗷待哺地迎接智齒的到來。

什么,這還能迎接?
沒錯,有些研究者認為,人的牙齒其實本來應該一邊磨損一邊往前走,給智齒留出生長空間的。
舊牙前移,
為新牙騰地方
牙齒會動。
如果你拔過牙,你可能會知道我們在嘴里看到的乳白色牙冠只是冰山一角。牙冠之下的淺黃色牙根構成了牙齒的大部分長度,有的牙齒有一個牙根(比如虎牙和門牙),有的有兩個(下槽牙),甚至三個(上槽牙),不管有幾個,這些牙根都穿過牙齦,插入牙槽骨內,由牙周韌帶加固。牙槽骨不是單獨的骨頭,而是下頜骨和上頜骨中與牙齒相連的部分的稱呼。
即使深插入骨,牙齒也可以前后左右地傾斜和漂移,無需要牙套的牽引。而其中一種移動就是朝門牙牙縫方向移動(近中移動),這將縮短齒列長度,可能的結果就是為最后出現的智齒提供空間(這種移動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唇頰壓力、前后牙摩擦有關)。

12歲至成年期間,齒列深度(CD)縮短
在現代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變化的影子。比如,1972年,愛荷華大學的牙醫威廉·德考克(William DeCock)發現從12歲到成年間,兒童的齒列深度減短了。但這些記錄遠不及古人類標本上的夸張。

從左到右三個個體,隨著磨損加重,牙冠扁了,齒列短了
磨損會明顯影響齒列的形狀,包括長度。如圖片里從左到右三張日本史前繩文人的側面照,分別對應了牙齒輕度、中度和重度磨損。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隨著磨損加重,牙冠矮了但牙根抬高了,門牙短了但齙牙沒了,牙冠磨掉了最鼓的部分但是牙齒之間好像更緊密了——從前看不到的智齒也出現在了視線里!
是不是很神奇……
磨損對牙齒影響之大,甚至因此出現了一種爭議性假說:現代人的牙齒咬合是不正常的,像古代人那樣高度磨損,一邊磨一邊收齙牙、縮齒列、牙齒抬升,直到都磨得平平的才是正確的咬合(correct occlusion)!磨小的牙才是符合演化設計的牙!現代人那些毛病,什么門牙歪了、虎牙突了、蛀牙多、牙周炎一堆一堆,包括智齒長不出來,都是因為牙齒磨損太少了,咬合不對!
一竿子否定所有現代牙的這位雷蒙德·拜戈(Raymond Begg)也不是隨便說說,他是阿德萊德大學著名的正畸大夫,根據多年從業經驗和對澳洲原住民的研究在1954年得出了這個結論。他發現,相比吃飯軟嘰嘰現代人,古代原住民的牙病少多了好嗎!

現代人牙(左)比高度磨損的牙(右)有更大的空隙供齲齒生長?
比如齲齒,就是蛀牙,這種清潔不到位導致細菌釋放的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疾病,現代人里很常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低磨損的牙齒見有更多表面能被侵蝕;但高度磨損的牙齒更緊地并在一起,留給蛀牙的空間就更小。
還有牙齒太擠、智齒長不下這種問題,你看磨小了的牙齒不是齒列更短了嗎,這樣牙槽骨也不擠了呀。

現代人牙(上)和高度磨損的牙(下)相比,牙周膜高度更一致,齒列更短?
這個結論被很多人至少部分地接受,其中一位就是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這位來自以細心著稱的牙齒研究大國的人類學家基本贊同的拜戈的假說,因為他在史前日本人牙齒上觀察到了相似的現象。他認為,那種深深摸磨過后緊湊對其的牙齒序列是一種適應性現象,是演化里幫助人類可以一直高效咀嚼的方式,同時也減少了口腔疾病的可能。
而現代人(和史前也沒隔幾千年)保留著這種適應能力,不過已經不需要了。因為我們的飲食非常軟,對牙齒的磨損大大減小。
智齒難長,
也有其他原因
當然,也不是所有研究者都認同這個結論,畢竟除了磨損太少之外,智齒還面臨著不少其他麻煩。

Jebel Irhoud 洞穴出土的距今20萬年的古人類顱骨(左)與現代人顱骨(右) |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首先自然是個體差異了,本來牙齒就不是千篇一律,人和人的頭骨和牙齒都會有差異,小嘴大牙齒的人更可能被智齒困擾,而大嘴小牙甚至攜帶缺牙變異的人,最后一顆槽牙長出就會更順利。
第二,和人類祖先相比,現代人本來臉就更小,下巴就更“精致”。實際上,所有的現代人類都在蛋白質?MYH16的基因上有一個缺陷,這個蛋白質是負責掌管下頜肌肉的,導致我們的下巴比我們的靈長類親戚們弱得多。幸運的是,人類后來學會了用火,再后來又學會了農業,不必去生吃那些難啃的肉,所以下巴弱一點也無所謂了。甚至有研究者猜測,弱小的下巴給大腦留出了更多空間,有助于腦容量的增加——當然,智齒的麻煩就是代價。

智齒忸怩的牙根和下牙槽神經 | Mohammad ?Akheel
還有,作為第三臼齒的智齒自己其實也難逃其咎。和別的牙相比,它真的是一顆深井冰的牙齒。不管是冠還是根,形狀都很放飛。雖然都是臼齒,但第一臼齒和它相比就像正常桔子之于丑橘。智齒生長之初的牙胚有時也位置不太好,這樣牙冠的位置先天不良,后面牙根再扭曲也無力回天。
最后,比起把牙磨到正確咬合位,如果智齒擠得發疼,還是拔了簡單。_(:з」∠)_
小編給大家發福利了,近期,小編為大家在全國各正規醫美機構爭取了50個名額,大家可以1元體驗牙齒健康檢查~目前還有38個名額可享有呦!別猶豫啦,碰碰運氣~可以點擊“在線咨詢”,來進行名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