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肌瓣矯正上瞼下垂術后復發,怎么辦?上瞼翼狀韌帶懸吊即CFS技術來幫您!

2019年06月15日 14:25    相關標簽:眼瞼下垂手術

關于額肌瓣矯正上瞼下垂術后復發的問題,可以參考一下我在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上的一篇文章,題目為:《上瞼翼狀韌帶懸吊修復額肌瓣矯正重度上瞼下垂術后復發》—————

重度上瞼下垂是指上瞼緣在正常位置(平視位 于瞳孔上緣與角膜上緣之間的中間水平線上)以 下>4mm[1]。即患側上瞼下移 4mm、4mm以上或上 瞼遮住瞳孔 1/2 以上,提上瞼肌肌力為 1~4mm。臨 床上矯正重度上瞼下垂的方法較多,如額肌瓣懸吊 術等(宋業光等,1985 年),但術式相對復雜,操作繁 瑣,手術創傷較大或治療效果不滿意[2],且常出現復 發等現象而困擾著患者。自 2013 年 1 月至 2016 年 5 月,廣州顏美薈醫療美容門診部采用上瞼翼狀韌帶懸吊法矯正重度上瞼下垂復發患者 80 例(80 只 眼),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0例患者(80只眼),均為單側。男20例, 女60例;年齡18~55歲。術前按住額肌測量提上瞼肌 肌力為零者10例, <4mm者50例, <8mm者20例。 瞼裂<4 mm 者 40 例, 4~8 mm 者 30 例,>8 mm 者 10 例。術前對所有患者的眼部做詳細檢查,Bell′s 征均為陽性,排除下頜瞬目綜合征、重癥肌無力者。

2 手術方法

2.1 術前設計 參考對側設計患側的重瞼切口線,其高度應較對側稍偏低,視皮膚情況設計去除包含 原切口瘢痕組織的去皮區。 2.2 麻醉 采用 1%利多卡因 +1∶20 萬腎上腺素行 局部浸潤麻醉和眶周神經阻滯麻醉。 2.3 分離松解異位組織復位 沿設計線切開皮膚, 松解皮下瘢痕組織及眼輪匝肌,從外側進入尋找眶 隔脂肪作為解剖標記,由眶隔內反向分離找到額肌 瓣與瞼板的連接后(圖 1),再準確從瞼板上緣離斷 額肌瓣(圖 2),使其退回到原有解剖位置。 2.4 上瞼翼狀韌帶分離 修剪瞼板前組織,顯露瞼 板上緣;自瞼板上緣進入提上瞼肌腱膜之下(圖 3), 沿結膜表面向上剝離,在穹窿附近可見有良好彈性 的上瞼翼狀韌帶(圖 4)。 2.5 與瞼板上緣固定 將上瞼翼狀韌帶下拉至瞼 板上緣,用 6-0 尼龍線縫合固定于瞼板上緣內、中、 外 3 處,再將對應位置的提上瞼肌腱膜與上瞼翼狀 韌帶一同固定于瞼板上緣;通過調整上瞼翼狀韌帶 的上下位置或瞼板的上下位置,決定上瞼下垂矯正 的高度(圖 5)。 2.6 重瞼形成 將釋放的眶隔脂肪復位,覆蓋于提 上瞼肌腱膜之上,并固定于瞼板上緣位置(圖 6);再 按 Park 法[3],先將重瞼切口下唇的皮下組織或眼輪 匝肌與被下拉的上瞼翼狀韌帶前端(或相應高度的 瞼板)固定,切口上下唇皮膚及眼輪匝肌全層縫合 形成重瞼(圖 7, 8)。設定術后瞼裂高度較術前明顯 增大為滿意。 2.7 注意事項 術畢,將術眼涂滿眼膏,紗布覆蓋 包扎。囑患者術后不要有意識的進行睜、閉眼鍛煉;常規應用眼膏、眼藥水保護眼睛,直至瞼裂閉合。

3 結果

本組共 80 例(80 只眼)患者,術后即刻見上瞼 緣達瞳孔上緣,重瞼弧度較理想,眼瞼閉合不全,瞼 裂較對側高約 1mm。術后 1 周拆線,腫脹大部分消 退,外形自然。隨訪 3~24 個月,瞼裂高度較術前明 顯增大,75 只眼矯正良好, 5 只眼因與對側差異較 大而再次手術矯正滿意。電話隨訪,患者均在 15~ 90 d 能完全閉眼,無其他并發癥發生,重瞼弧度及 形態自然,外觀滿意(圖 9)。

4 討論

借助額肌力量矯正重度上瞼下垂曾被認為是 唯一理想的手術方法(黃發明,1991 年)。該術式最 早由我國宋儒耀在 60 年代提出,并應用于大量病 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985 年,宋業光等作了詳細介 紹,并在國內普及;此后,周剛等(1986 年)和張海明 等(1996 年)對此方法又做出了改進。但其術式缺 點:手術設計復雜,分離層次多,剝離范圍大,組織 創傷較大,且額肌運動方向與生理的提上瞼肌運動 方向不一致,有遠期瞼裂變小,手術效果回退,術后 完全閉眼時間長,易造成暴露性角膜炎等,而且由 于上瞼開啟的運動方向和局部組織解剖關系的改 變,往往造成眼窩變淺及眼瞼內、外翻,達不到較好 的美學效果。自 2011 年,筆者首次采用上瞼翼狀韌 帶懸吊法矯正重度上瞼下垂以來[4],其他學者[5]也相 繼報道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但采用該術式矯 正額肌瓣術后復發的患者,其難點和重點是術中解 剖結構的辨認和復位。因額肌瓣的分離方式不統一,且存在多樣性,有通過眉毛下切口分離、額肌瓣 下拉與瞼板上緣固定、眶隔與眼輪匝肌之間分離, 以及從眶隔后分離,甚至從皮下分離,故術中不應 該按傳統的手術解剖分離順序進行分離。建議從外 側進行分離,先進入眶隔內,然后在眶隔內找到眶 隔脂肪為解剖標志,自提上瞼肌腱膜平面反向尋找 其他異位的解剖結構。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90615/1425244Z4-0.jpg

圖 1 從眶隔內分離尋找額肌瓣與瞼板連接圖 2 離斷額肌瓣 圖 3 從瞼板上緣進入結膜上平面分離 CFS 圖 4 與 CFS 固定 圖5 術中CFS固定完畢 圖6 眶隔脂肪復位封閉眶隔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90615/142525IF-1.jpg

圖7 左側額肌瓣矯正重度上瞼下垂術后復發術前圖8 左側CFS懸吊矯正術畢即刻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90615/1425255W7-2.jpg

圖9 25歲女性,左眼上瞼翼狀韌帶懸吊修復額肌瓣矯正重度上瞼下垂術后復發(右眼提上瞼肌腱膜縮短術前) a.術前 b.術后12個月
上瞼翼狀韌帶是指提上瞼肌和上直肌的外鞘 及 Tenon 氏囊 3 者之間的彈性組織板,其具有使上 方結膜穹窿穩定的作用。在穹窿附近,這種纖維組 織常位于橫跨瞼結膜 2~3mm區域內;而在上方, 這種組織則位于提上瞼肌和上直肌之間約 15 mm 長的區域內。對于在提上瞼肌和上直肌之間存在的 上瞼翼狀韌帶連接解剖結構,在文獻中可見有很多 不同的描述。早在 1874 年,FMerkel 報道此結構為 上瞼翼狀韌帶(H Holmstr觟m, 2002 年),之后很多學 者分別以不同的名稱予以命名。1932 年,SE Whitnall 將其描述為聯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 CFS),即部分提上瞼肌和與結膜穹窿相連的上直肌 前1/3 相融合的解剖結構。H Holmstr觟m(2002 年)于 大體解剖分析證明,上瞼翼狀韌帶是位于眶頂上穹 窿的結締組織,可起到穩定上穹窿的作用。2008 年, Hwang等[6]通過尸體解剖觀察及病理證實,認為上 瞼翼狀韌帶是提上瞼肌和上直肌之間致密的結締 組織筋膜鞘,位于提上瞼肌下方,較厚的纖維鞘覆 蓋于上直肌之上,形狀像長邊在前的等邊梯形。本 研究表明,當所有的解剖異位結構松解后,可顯露 瞼板上緣,同樣能較容易直接進入結膜層水平向上 穹窿方向分離,但應注意預防瞼緣動脈弓出血而導 致的解剖結構混亂。因為額肌瓣術式大多數沒有損 傷到提上瞼肌腱膜下的結構,所以,上瞼翼狀韌帶 的分離相對不難。像非修復手術那樣,最好做適當 地過度矯正。雖然理論在上提上瞼翼狀韌帶時結膜的穹窿也同時被提升,但還是有可能會引發結膜脫垂 的問題,因此,要注意預防。本修復術式由于術中眶隔 常常已經被打開,要特別注意松解釋放眶隔內深層脂 肪,并覆蓋于提上瞼肌腱膜,防止上瞼組織的再次異 位粘連,形成多層重瞼。

總之,因上瞼翼狀韌帶是位于上直肌和提上瞼 肌及上穹窿之間具有彈性的結締組織,在離斷額肌 瓣之后重新分離,并利用其與瞼板上1/3固定懸吊矯 正上瞼下垂,比單一采用上瞼翼狀韌帶懸吊更可靠, 更符合生理結構[7],特別適合于提上瞼肌無力型重度 上瞼下垂的患者。雖然我們的臨床案例隨訪證實,該 術式的臨床療效確切,但對其動力來源是上直肌還 是提上瞼肌,還存在爭議。我們的臨床經驗傾向來源 于提上瞼肌。其更詳細機制有待進一步地研究探討。

看完文章后,小編想說,其實所有眼部項目都是一樣的,由于每個人的基礎不同,選擇的醫生不同、設計的方案不同等因素,術后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獲得滿意的效果,建議大家多多參考眼部整形案例,并且謹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設計方案,這樣才能讓自己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呦~想看更多案例的寶寶,可直接點擊“在線咨詢”,找我們的美麗顧問就能輕松獲取各種案例哦~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