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小,總感覺睜不開眼要怎么治療?

2018年09月11日 17:37    相關標簽:上眼瞼下垂

先天性上瞼下垂,從小發育不良造成的,也就是說其睜眼功能的提上瞼肌發育差,需要進行上瞼下垂矯正術來改善。


2002年瑞典Goteborg大學的Hans Holmstrom教授與意大利Andrea大學的Fabio Santanelli教授,在臨床應用解剖時發現了上眼瞼的深層翼狀韌帶(CFS),一個與提上瞼肌完全平行相隨的有彈性的結締組織,通過它可以利用眼球上直肌的力量,以及殘留的提上瞼肌的力量,來替沒有力量的睜眼肌肉——提上瞼肌。

CFS是英文 “Conjoint Fascial Sheath” 的英文縮寫,來自于Whitnall 博士1932年發表的臨床解剖經典論文“ Conjoint Fascial Sheath of the Levator and Superior Rectus Attached to the Conjunctival Fornix(CFS)”,意思是“附著于結膜上穹窿的提上瞼肌與上直肌的聯合筋膜鞘”,我們中文簡稱之“聯合筋膜鞘”,或者“check韌帶”。

從Merkel 教授1874解剖發現并描述命名這一不起眼的組織結構,100多年后才被瑞典的整形外科學家Holmstro¨m教授研究用于治療各型先天性上瞼下垂并獲得巨大成功。

Carraway和Vincent報道的依據上瞼提肌功能確定切除的上瞼提肌量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11P0-0.jpg

2006年韓國的InChang Cho(曹仁昌)教授自歐洲將此方法帶入韓國并治療了大量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同樣取得巨大成功,并且在臨床的實踐中結合東方人種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把單純的CFS方法改良成了CFS+LM(提上瞼肌、米勒氏肌復合體),使得治療東方人種先天性上瞼下垂的成功率高達96.3%(額肌瓣治療上瞼下垂的成功率53%),并且從單純的應用于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擴展到治療所有提上瞼肌功能不良的上瞼下垂:包括后天的腱膜性重度上瞼下垂,神經損傷性上瞼下垂,自身同側額肌受損或喪失功能的上瞼下垂等特殊類型的上瞼下垂。


2008年InChang Cho發表論文展示了這一重大成果:CFS+LM治療各種先天性上瞼下垂,尤其是提上瞼肌功能嚴重缺失的各種上瞼下垂,有著現存所有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13559-1.jpg

在綜合各位前輩們的經驗后,我獨創了“彈性復合肌筋瓣”上瞼下垂矯正術,這種方法更符合眼球運動方向,綜合上直肌及提上瞼肌力量帶動上眼瞼的運動,該方法不僅能夠動態的地提升上眼瞼的高度,因為力量的方向還完全維持了原本提上瞼肌力量的方向,神經支配屬于同一動眼神經支配,所以還能同時保障眼瞼與眼球的正常貼附度和位置,縮短眼睛閉合不全的時間與程度,同時可形成正常形態的雙眼皮,復發率極低,萬一復發可重復操作。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13J5-2.jpg

“彈性復合肌筋瓣”上瞼下垂矯正術的治療范圍


各種程度的先天性上瞼下垂,嚴重的提上瞼肌功能喪失的后天性上瞼下垂(創傷性、物理性),用額肌瓣手術后復發的先天性上瞼下垂,額肌功能差或喪失的嚴重上瞼下垂。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21304-3.jpg

“彈性復合肌筋瓣”上瞼下垂矯正術關于縫合:


手術時盡量少祛除肌肉及脂肪,盡量不破壞組織間的結構,這樣血液循環及淋巴回流幾乎不被破壞,恢復時間快。另一方面,雙眼皮是靠牢固而損傷小的線狀粘連而形成。


采取的是三層縫合法:第壹層,內固定縫合,確定雙眼皮的形態,包括寬度、深度、弧度,這層是永玖性固定,不容易松脫;第二層,間斷貫穿縫合皮膚,皮膚——眼輪匝肌——瞼板(瞼板前筋膜)——眼輪匝肌——皮膚;傳統方法只縫合皮膚和瞼板,造成切口下方空虛,這樣就會出現切口凹陷;經過我們第二層的貫穿縫合,起到穩固雙眼皮的作用,同時切口下方是飽滿的,不會出現切口凹陷問題;第三層,連續皮膚縫合,針與針之間的距離是0.5mm,這層縫合對切口的疤痕恢復非常重要。這種手術理念及方法,可以讓雙眼皮形態更可控、更牢靠,還可以使出現諸多并發癥的幾率大大減少,同時可以讓切口痕跡不明顯。


以上“彈性復合肌筋瓣”上瞼下垂矯正術,是根據前輩們在傳統治療上瞼下垂方法上的改良之作,傳統治療上瞼下垂的方法也有很多,但大多存在弊端:


傳統治療上瞼下垂方法:正常人平視時上瞼緣遮蓋角膜1.0-1.5mm,遮蓋超過正常范圍即為上瞼下垂。治療上瞼下垂技術國內一般采用、提上瞼肌縮短術、額肌提吊術、額肌瓣手術的方法。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25002-4.jpg

傳統治療上瞼下垂方法之一:提上瞼肌縮短術


提上瞼肌縮短術經過無數術者的改良,現在的手術方法變化很多,大致可分為經結膜切口(內切口法)和經皮膚切口(外切口法)或結膜和皮膚聯合切口的方法。適應于雙側或單側輕度或中度先天性上瞼下垂,且提上瞼肌仍有部分功能者(提上瞼肌的肌力在5mm或5 mm以上)。亦可用于后天引起的腱膜性上瞼下垂。


此種手術方法保持了肌肉原有的行走與運動方向,是比較符合眼睛的生理要求的,術后效果也比較理想。但是,此法僅限于提上瞼肌有部分功能的輕、中度的上瞼下垂,如提上瞼肌功能較差(提上瞼肌肌力不足5mm),進行提上瞼肌縮短或再加肌止緣前移,手術效果可能不理想,如該肌功能完全缺失,則更難奏效,勉強進行大量肌縮短,術后會導致嚴重瞼閉合不全、復視等嚴重并發癥。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235M-5.jpg

傳統治療上瞼下垂方法之二:額肌提吊術


額肌提吊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各種材料或組織的幫助將瞼板和額肌聯結起來,間接利用額肌肌力,矯正上瞼下垂。目前應用的材料和組織有自體寬筋膜、皮膚、肌肉、同種異體硬腦膜、同種異體鞏膜、絲線、銀線、不銹鋼線、硅膠條等。其中以自體寬筋膜較好,它植入后不會被排斥,不會延長,手術后瞼裂高度和眼瞼形態穩定。缺點是患者大腿要多作一切口,不易被患者接受,術者也覺麻煩,而且患者要利用額肌收縮抬眉使瞼裂開大,所以術后患者有不同程度抬眉現象。


使用異體硬腦膜或異體鞏膜提吊,但數年后瞼裂又慢慢下垂,或瞼的某部分出現變形,也有少數因植入組織較早被吸收或纖維化而失去療效。絲線近期矯正效果很好,手術操作方便,但維持時間比異體硬腦膜或鞏膜短得多,目前已基本不采用。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利用額肌,作成額肌瓣,下移與上瞼板縫合固定,直接用額肌肌力提上瞼矯正瞼下垂,稱為額肌肌瓣直接懸吊術,這一方法不用通過中間聯結物起作用,避免了間接利用額肌的缺點,適用于額肌功能良好,先天性或后天性上瞼下垂,尤其對嚴重的上瞼下垂效果好,亦可用于其他手術方法矯正上瞼下垂失敗的病例。由于其手術為動式,患者在治療后不僅能睜眼,而且能閉眼,此外,額部的深皺紋在手術后可自然消失,使額部顯得寬闊、平坦,且患者在術后還可獲得重瞼的美容效果。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911/1IH3K31-6.jpg

傳統治療上瞼下垂方法之三:額肌瓣懸吊


如上圖所示:額肌瓣懸吊術,是將額部的寬約1-2 cm的額肌瓣剝離離斷后固定于上眼瞼瞼板上緣,當用力抬眉使用額肌時,將額肌力量傳導到瞼板,從而牽拉瞼板運動,達到睜眼到目的。但此方法有很多后遺癥,蕞明顯的就是術后無法閉眼,造成了很多求美者的痛苦。


由于上瞼下垂的原因及具體情況各異,應該注意的是,盡管采用適合于某種情況的術式,但因患者的個體差異及術者不同,術后效果也會有差異。然而在相同情況下采用不同術式有時也會得到同樣效果,所以在選擇手術方式時除應遵循一般原則外,還應結合術者本身的臨床經驗。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