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專題 | 面部美容解剖學的結構特點
面部美容解剖學的特點
1、形態上有比較嚴格的分層?
面部的五層結構分別是皮膚、皮下組織、淺表肌肉腱膜系統(SMAS)、間隙和支持韌帶、骨膜和深筋膜(見圖1),解剖上存在嚴格分層,也賦予它比較復雜的功能,蕞主要的就是表情功能,也就是目前很流行的情緒美學功能。同時,也賦予整形美容醫生特殊的工作性質,無論手術還是注射,無論是線走行的層次,還是蕞后效果的評價,幾乎都與面部解剖的嚴格分層有關。 ? ??
面部解剖的嚴格分層對線技術、注射美容、外科手術等美容外科的一切治療方法具有指導意義,嚴格按照層次的原則才是減少風險、提升效果的基礎。
(圖1)
2、功能上不嚴格的分區?
目前面部分區的名稱和界限尚不統一,還存在爭議。由于面部結構上的嚴謹性,不論是表情或情緒表達,還是臨床工作的需求,面部分區都應該是極其嚴格的。但目前對于面部分區的研究還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的精細化探索,尤其是血管相關解剖知識。
面部老化的結構原因
1、軟組織間隙的老化
面部軟組織間隙,是由疏松結締組織連接不同組織層次形成潛在的,由周圍相對固定的韌帶圍成,無神經、血管跨越分布,是良好的外科平面,有利于表情肌的收縮活動。面部的動與靜是個動態的平衡過程,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一方是韌帶,矛盾的另一方是間隙。間隙是產生老化的主要原因,面部年輕化也應從這里入手處理,即對癥治療。
2、脂肪松垂和韌帶松脫
面部老化,主要是軟組織間隙的老化和結構性的改變,脂肪的松垂和韌帶松脫是原因之一。面部的主要橫行韌帶是顳下隔韌帶、顴弓韌帶、下頜骨韌帶和頸闊肌懸韌帶;內側區韌帶大部分是斜的,上方有眼輪匝肌下韌帶,下面有顴弓韌帶和頰上頜韌帶。如果面部按上、中和下分區的話,面中部的韌帶分布,是蕞豐富和密集的,但比較“亂”。而其他部位的韌帶是有形分布的-----“橫平豎直”。韌帶在皮下層延續為脂肪間隔(纖維束),所以面中部皮下層(顴脂肪墊)的纖維束非常密集,抗拉扯的能力也強,是良好的懸吊結構。懸吊力度的大小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大了切割,小了不起作用。米拉德曾說,“美容外科蕞終的成果就是生物力學和美學斗爭的結果”,要想解決這些老化的問題,就要注重探討層次部位之間的解剖問題和整形美容的技術問題。
(圖2)
以咬肌韌帶為分界線,向外的稱為外側區,又稱咀嚼區,向內的稱為內側區,是幾乎全部的表情區,從上往下分別是額肌、眼輪匝肌、口輪匝肌和頸闊肌。以顴弓韌帶為界,上方是顳肌,下方是咬肌。咀嚼區+額部+頦部,是輪廓整形美容的主戰場,表情區,是美容和面部年輕化的主戰場(見圖2)。大部分的結構在這個分界線兩側都發生了變化,比如,SMAS、皮下脂肪、面神經和面部第四、五層結構。其中,第五層結構存在本質性的變化,外側區的第五層結構是深筋膜(上方是顳肌筋膜,下方是咬肌筋膜),內側區的全是骨膜(眶骨骨膜、上頜骨骨膜和下頜骨的骨膜)。全臉都有SMAS層,有SMAS層就有間隙。表情區的動力系統是表情肌和韌帶間隙,固定系統是韌帶,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伴隨著老化,韌帶間隙增大,韌帶松弛,SMAS層逐漸下垂,我們常用“袋”和“囊”表達老化,比如,眼袋、顴袋、口角外側囊袋、頦袋和頜袋。袋和袋之間是各種溝槽,溝槽的本質就是真性韌帶,比如,淚槽韌帶產生淚槽。
美學,既是形態,又是功能
所以,嚴格的層次概念,是學習整形美容解剖學的金鑰匙。一個臨床醫生對解剖學掌握的熟練程度,與他的專業技能強相關,間接代表了他的專業水平。老化表現和組織結構的變化具有統一性和規律性,這需要臨床醫生持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