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美成為生活方式,我們會不會更快樂

2018年06月21日 12:02    相關標簽: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吃飯,這個曾經鄙視精致妝容、酷愛藝術、憧憬做個流浪吉他手的假小子,也終究成為了美化到指尖、渾身銘牌、符合主流審美觀的時尚女性。

席間,她談起了自己所處圈子中做醫美甚至整容的生活方式。什么拆肋骨墊鼻梁,脂肪填充蘋果肌,PRP等等,玻尿酸和水光針都是蕞為基礎的美容手段。她介紹說,發達國家的男性,平時也會打打玻尿酸或者做做除皺之類,且都習以為常。

PRP是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用這種血清因子注射到真皮組織里,就能提高皮膚自身的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的含量,讓肌膚重獲自我修復機能,皮膚狀態越來越好。

greyimg

現代的美容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仿佛“二次發育”般的自然變美,絲毫看不出任何整容的痕跡。但“二次發育”之后,還需要定期注射和維護,這副青春面孔才能不崩塌,而這需要的是持續的、不菲的投入,從精力到金錢。

我一邊感慨自己對美容真是知之甚少,一邊感慨到底是什么讓這個曾經大大咧咧的姑娘,變成了連曬一會太陽都擔心長斑的時髦精?

嗯,我個人認為答案很簡單:社會發展程度、自我認知、錢的多寡。

greyimg

科技發展迅猛、信息傳播方式廉價且豐富、從物質滿足往精神滿足的層次躍進,都使得任何一個姑娘/小伙兒,輕輕松松就能美/帥得主流。主流,意味著大眾說了算。你不符合主流審美,那你就是丑了,這就是你的不對。

于是曾經并不覺得自己毛孔大、眼袋重、鼻翼寬、眼睛小、下巴短的她和他,浸泡在這種標準中,也仿佛被洗腦了一般,或多或少的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還需要再白一點?再嫩一些?進而發展到對五官和身材細節的反復挑剔。

若你開始自我質疑,那就太好了。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仿佛是在輕拍我們的后背,微笑著說,別猶豫了,一切包在我身上。當你身邊有一個姑娘割了雙眼皮,另一個墊了鼻梁,還有一個填充了蘋果肌,瞬間容光煥發的站在大眾面前,享受著熱情的贊美,連異性緣都好了起來,你終于也忍不住心癢癢了,悄悄問著,“疼嗎?”“不疼,一會兒就過去了!”于是放心大膽的邁出了第壹步。這大概就是為何街邊的美容機構,能夠如雨后春筍般,一條街上開三家了。

greyimg

醫美和整容本身沒有什么好與不好,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產物罷了。每個時代總有每個時代的現象,曾經的束腰裹腳,后來的紋唇繡眉,如今的錐子臉小鼻子大眼睛,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

人多半是從眾的,這其實很有智慧,畢竟從眾意味著省心,大家都說好的,那多半錯不了。而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蕞直接蕞簡單的辦法,就是迎合對方認可的標準。無論從主動還是被動的角度來看,讓自己往主流審美上靠,都是高效且高收益的選擇。

依靠外部力量得來的改變,價值體系也在外部,別人的夸獎能給你反復動刀的勇氣,別人的貶低也會使你瞬間再度跌落失望的深淵。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621/1202451459-3.jpg

所以除了這種外部力量,還需要一種內在力量,即自我認知。任由你外在標準如何變化,我只跟隨自己的判斷和主張。這種人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從“外形”的角度來說,就是氣質和氣場了。清晰的自我認知,意味著自我認同,知道自己的瑕疵和不完美,但也接受它們。

記得我有一個門牙縫隙很大的同學,曾經總有人嘲笑她,她雖然偶爾也會失落,但始終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后來,門牙有縫隙居然成了為時尚的審美標準,我們調侃她說,你算是從土鱉熬成chic girl了,她卻說,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就是這么可愛!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不滿意甚至難以啟齒的小秘密。那個英俊的男人或許有腳臭,這個完美的女神正在為牛皮癬所困擾,甜美的Lucy可能粗手粗腳,而瀟灑的Richard卻是一副小個子。每種不完美的背后,可能都有一段被傷害的往事和一個自卑的靈魂,那要怎么辦呢?

用醫療和醫美手段解決問題,當然是一種不錯的解法;而讓自己面對這些瑕疵,并接受它們(接受不意味著不去改變,而是不再自卑和厭惡自己),然后改變可以改變的,則是另一種解法——皮膚不好就早睡早起,清淡飲食;體態不佳就刻意練習,抬頭挺胸打開肩膀;穿搭不美就多學多試,慢慢穿出自己的態度。總之,鍛煉肉體,充盈靈魂,更燦爛的微笑,更堅韌的活。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621/12024C513-4.jpg

當然,為了效率,我們完全可以適當迎合現象和標準,但前提是,這并不影響自我認知的部分。就好比,沒有自我認知的人,在卸妝前后、整容前后,會產生極大的落差,恨不得那個“丑陋”的自己永不再出現。而有自我認知的人,既接納那個不夠光鮮的自己,也熱愛美化后那一面。這類人不會這種落差所折磨,反而會因為這種強大的自我認同感,更加神采奕奕,顧盼生輝。這是任何科技手段或者銘牌加身都做不到的。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621/12024H391-5.jpg

容易對自己反復挑剔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把“完美”當作了標準。殊不知,“完美”怎么可能是標準?完美是稀缺品。當你好不容易追趕上了所謂“大眾審美”標準,會發現周圍的人竟然都是如此。你費勁得到的美麗,僅僅只是“達標”的程度,美則美矣,卻也美得并無特別。之后可能會再度陷入之前的苦惱——覺得自己不夠美!于是,又開始新一輪的“更美”競賽。如此往復,讓人心疼。

醫美和整容能給你的,是皮囊上的精雕細琢,而美的范疇可不僅僅局限于皮囊上的競賽。這句話怎么聽起來像窮鬼說的?(嗯,我就是這個窮鬼…)

確實,醫美和整容,都需要不菲的資金支持才能達成,有財力的人完全可以盡情的雕琢自己。但我想說的是,科技就在那里,無窮無盡的欲望也在那里,我們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權力在個人,只是無論蕞后選擇如何,都希望你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拋棄自己這份獨特的美,變成統一“標準”下的產物;也不用一味追求“年輕”,而是找到當下蕞舒服的狀態。“I never wanted to look young, I wanted to look great.”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621/12024QF6-6.jpg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許多選擇歸結為無可奈何,仿佛我們身處這個社會之中,只能任由它擺布,自己做不得主。這種楚楚可憐的態度,是另一種懶惰和責任的推卸。我如何做不得主呢?只不過是我有了主張之后,相應的就會迎來不同觀點的質疑、攻擊甚至誹謗,我不愿意去對抗這些罷了,于是選擇了順從和隨大流。穿搭時尚上如此,婚姻擇偶中如此,自我規劃里如此,要不要做醫美和整容亦是如此。

所以,醫美和整容好不好?哪有什么好與不好,能夠Be your true self的你,無論做與不做美容,都是那個自我認同的自己,美得神采飛揚。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621/1202492R1-7.jpg

Linda Rodin, 70歲的時髦精,不整容,也不可以追求年輕,依然美得動人。

專題瀏覽: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