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一圖讀懂CFS治療上瞼下垂
傳統的上瞼下垂手術方法分為兩大類:第壹類是利用提上瞼肌的方法,如提上瞼肌折疊術及提上瞼肌縮短術,此方法適用于提上瞼肌松弛,肌力尚可,一般是輕中度上瞼下垂;第二類是利用額部動力(額肌)的懸吊術,適用于提上瞼肌無力型的重度下垂。
現如今流行的聯合筋膜鞘(CFS)懸吊術是一種全新治療嚴重上瞼下垂技術,臨床效果不錯,目前各眼整形專家爭相效仿,大會小會報告不斷。那么,CFS到底為何物呢,以下將用圖解方式給大家普及一下CSF。
CFS是英文 “Conjoint Fascial Sheath” 的英文縮寫,來自于Whitnall 博士1932年發表的臨床解剖經典論文“ Conjoint Fascial Sheath of the Levator and Superior Rectus Attached to the Conjunctival Fornix”,即“附著于結膜上穹窿的提上瞼肌與上直肌的聯合筋膜鞘”,簡稱為“聯合筋膜鞘”。
解剖部位顯示CFS是一相對獨立完整的組織結構,位于上直肌和提上瞼肌前三分之一的肌間隙內,距結膜上穹窿大約平均2.5mm(2-8mm),前后長大約12.2mm(8-15mm),厚度大約1.1mm(0.5-1.5mm),形狀為較長底邊在前的等腰梯形。該抑制韌帶來源于提上瞼肌和上直肌的一組結締組織組并參與了Tenon’s 囊的構成。注意不要與解剖書上的“橫韌帶”或“節制韌帶”溫氏韌帶(Whitnall’sligment)相混淆。
手術步驟圖解
1、術前設計及麻醉
2、切開及祛除部分皮膚
3、顯露瞼板
4、劃線擬切開米勒氏肌復合體
5、于瞼板上緣3-5mm處,剪開腱膜和米勒氏肌,保留結膜層的完整
6、沿著結膜與米勒氏肌之間向上分離,暴露出增厚的帶有白色金屬反光的聯合腱膜鞘(CFS)組織
7、將適當高度的CFS與瞼板縫合固定一針,睜眼觀察上眼瞼緣的位置,及測量MRD或MLD
再繼續固定縫合數針,在此過程中不斷讓患者手術臺上坐起,測量MRD、MLD數值,直到完全達到計劃要求,并調整好瞼緣輪廓和重瞼的深度
手術原理示意圖如下:
看完文章后,小編想說,其實所有眼部項目都是一樣的,由于每個人的基礎不同,選擇的醫生不同、設計的方案不同等因素,術后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獲得滿意的效果,建議大家多多參考眼部整形案例,并且謹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設計方案,這樣才能讓自己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呦~想看更多案例的寶寶,可直接點擊“在線咨詢”,找我們的美麗顧問就能輕松獲取各種案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