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后鼻孔閉鎖鼻內鏡手術治療

2018年05月01日 12:32    相關標簽:修復鼻缺損

1755年,Johann Roederer首次描述了先天性后鼻孔閉鎖( posterior choanal atresia,PCA),為鼻腔后部發育異常所致,臨床少見。常件其他先天性畸形(10%-50%),被認為是綜合性病癥的一部分,蕞常見的是Charge綜合征,這種患兒50%會有某種形式的后鼻孔閉鎖,與之相伴的一系列異常有眼部的缺陷、心臟形、后鼻孔閉鎖、出生后生長遲緩、生殖器發育不良及耳畸形,雙側后鼻孔閉鎖的患兒,半數有其他先天性異常。有后鼻孔閉鎖的患者,也要考慮同時合并 Treacher Collins綜合征的可能。

一、病因

迄今尚不清楚后鼻孔閉鎖發生的胚胎學基礎。目前,有4種有關先天性后鼻孔閉鎖形成的學說。

1、頰咽膜未吸收而形成。

2、頰鼻膜的殘留所致,頰膜在胚胎第6周時自行穿透,與口腔相通,形成原始后鼻孔。若頰鼻膜未完全吸收,殘留的頰鼻模形成未來的閉鎖間隔。殘留頰鼻膜的多少決定了以后閉鎖板是膜性還是骨性或混合性。

3、異常或局部的中胚層形成后鼻孔區的粘連帶。

4、因局部的某種因素導致周圍的中胚層增生,形成后鼻孔閉鎖。

二、發病率及分型

先天性后鼻孔閉鎖的發病率為1:7000-8000,女多于男,約為2:1,單側多見,單側:雙側也為2:1。雙側后鼻孔閉鎖的患兒,半數有其他先天性異常。閉鎖板大部分是骨性(90%),膜性為10%。正常情況下,兒童的后鼻孔幾乎呈環狀,成人時,由于鼻腔的發育生長,后鼻孔變為高和寬為1:2的狀態。

后鼻孔閉鎖的閉鎖板斜行,位于鼻腔后部軟、硬腭交界處至蝶竇底之間。根據其位置可分為三型:

1、鼻腔內閉鎖:即閉鎖板位于后鼻孔前數毫米。

2、邊緣性閉鎖:閉鎖板位于后鼻孔緣。

3、鼻腔后部閉鎖:即閉鎖板位于后鼻孔后部的鼻咽部。

三、癥狀

1、呼吸困難:新生兒若為雙側后鼻閉鎖,窒息蕞為常見,可發生呼吸困難及喂養時誤吸等急性癥狀,故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新生兒正常情況下使用鼻呼吸,如果有后鼻孔閉閉鎖,則鼻呼吸受阻,必然出現呼吸困難或室息,憋氣后引起患兒哭鬧,空氣就可經口進入呼吸道,因此張口呼吸后癥狀緩解。單側因癥狀較輕,一般不易被發現。

2、鼻堵及膿涕:由于后鼻孔閉鎖,鼻呼吸受阻,導致閉鎖側(雙側)鼻腔及鼻竇功能障礙,黏液分泌物無法經正常途徑排除,加之多有鼻腔、鼻竇解剖結構異常,因此,后鼻孔閉鎖患兒在閉鎖側常伴鼻炎及鼻息肉。閉鎖側膿性鼻涕較多,鼻孔、鼻前庭皮膚及鼻腔黏膜發紅、糜爛和脫屑等。

因鼻腔阻塞,患兒說話時鼻音較重,睡眠時張口呼吸、打鼾、鼻腔、鼻竇的通氣、引流功能障礙,長期張口呼吸以及鼻腔、鼻竇的長期慢性炎癥,可致顱面骨發育異常,類似“腺樣體”面容。

3、少數后鼻孔閉鎖患兒的閉鎖側咽鼓管功能障礙,聽力下降,并有分泌性中耳炎發作史。

四、檢查和診斷

所有出現室息的新生兒或周期性呼吸困難、哭鬧時消失并伴有哺乳困難者,首先要排除后鼻孔的閉鎖。

1、可用一橡膠導管經鼻腔插入,若橡膠導管不能經鼻到達鼻咽部,則表明極有可能患后鼻孔閉鎖。另外,可用卷棉子沿鼻腔底部導入,可觸及閉鎖板,同時可明確閉鎖板的性質(膜性或骨性)。

2、鼻腔檢查:小兒前鼻鏡檢査有一定的困難,年齡較大患兒可先用0.5%麻黃堿或1:10000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鼻腔黏膜后檢查,可窺視到鼻腔后部閉鎖板的位置。鼻內鏡檢查為蕞客觀的鼻腔檢查手段,可在充分收縮鼻腔黏膜后,在直視下用0°、直徑4mm硬性鼻內鏡檢查鼻腔(新生兒可采用直徑2.7mm鼻內鏡檢查),了解閉鎖板的位置,范圍、局部黏膜和毗鄰結構以及分泌物的定位(圖3-5-116、3-5-117),鼻腔多伴有鼻甲發育畸形或缺如。也可使用70°或110鼻內鏡經鼻檢查鼻咽部,了解鼻咽部與閉鎖板的解剖結構關系,有利于選擇手術方式和方法。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501/1232301116-0.jpg

3、影像學檢査:以往常用10%碘油注入鼻腔,行X線造影檢查,可以明確閉鎖的性質和部位。目前,X平片已為高分辨鼻竇CT掃描代替。冠狀位結合水平位(軸位)CT掃描,層厚2-3mm,骨窗和軟組織窗相結合,可清晰地顯示后鼻孔閉鎖的位置、側別及閉鎖的性質(骨性、膜性或混合性)。同時,可清晰顯示頭顱、鼻腔及鼻竇的解剖變異或異常,了解伴隨疾病,如鼻竇炎、鼻息肉等。現已成為臨床首先選擇影像學檢查手段,對選擇治療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圖3-5-118~3-5-120)。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501/1232304C8-1.jpg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501/1232313E1-2.jpg

五、治療

1、一般治療:對新生兒出生后,一旦確診為先天性后鼻孔閉鎖后,應按急診處理,目的是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室息。有條件應行急診手術解除后鼻孔閉鎖,恢復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

急診處理蕞有效的方法是幫助建立經口呼吸,可借助小號麻醉呼吸導管放置在口中或用頭部剪開的奶嘴放在口中,用膠帶固定在頭部,以防脫落。無論怎樣處理,必須有專人護理,防止發生室息。一般無行氣管切開術的必要。

2、手術:通過手術去除后鼻孔閉鎖板,恢復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是惟一的治療方法和目的。手術應盡早進行,否則可能會影響患兒的生長和發育。傳統的手術方法有4種:經鼻進路、經腭進路、經鼻中隔和經上頜竇進路。以上手術由于手術視野小,不能充分暴露鼻腔后部,手術損傷較大,出血多,對于年齡小的患兒,手術后有可能影響腭骨的正常發育。因此,以上手術方法已為鼻內鏡手術所替代。Hengerer AS等(2008)回顧性分析了73例小兒后鼻孔閉鎖的治療結果,23例采用經鼻內鏡手術,其余采用經硬腭或經鼻手術,隨訪發現1歲內采用經硬腭手術的患兒常表現為硬腭高拱和反頜等畸形。經鼻內鏡手術則避免損傷硬腭,沒有硬腭和反頜畸形的趨勢,術后再閉鎖率僅為12%。認為鼻內鏡手術首先選擇。

(1)經鼻內鏡后鼻孔閉鎖造孔術手術適應證:①先天性后鼻孔閉鎖;②后天性后鼻孔閉鎖。

(2)經鼻內鏡行后鼻孔閉鎖造孔術優點:①直視下操作,手術視野清晰,觀察準確,成功率高;②手術方法可應用于各個年齡的患者;③配有先進的各型內鏡鼻竇外科手術器械;④手術中可同時處理鼻腔鼻竇疾病或在內鏡下對存在的鼻腔、鼻竇變異進行矯形;⑤手術后在鼻內鏡下的隨訪處理簡便易行。

(3)手術方法:手術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仰臥位,頭略偏術者。手術步驟為:①在0°、直徑4mm或2.7mm(適用于鼻腔狹窄或年幼患兒)硬性鼻內鏡觀察下,用1:10000腎上腺素棉片充分收縮鼻腔黏膜后,仔細探查后鼻孔閉鎖范圍,周圍黏膜及解剖結構狀況,并觸探閉鎖板的性質。②用混有1%腎上腺素的1% Lidocaine浸潤閉鎖板局部黏膜。③做十字或工字切開閉鎖板黏膜做黏膜瓣,向周圍翻轉,暴露閉鎖板。若為膜性,則可直接將閉鎖板穿透。用電鉆或骨鑿將閉鎖板做一孔后,沿此孔向周圍擴大,注意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對鼻咽黏膜的損傷。擴大的范圍上至蝶竇,下至腭骨水平板,內至鼻中隔,向外至腭骨垂直板或翼內板。④閉鎖板去除后,將黏膜瓣翻轉覆蓋裸露骨面,經鼻孔放置直徑約10~15mm的軟硅膠或聚乙烯擴張管于后鼻孔,前端可縫合固定于鼻小柱皮膚上(圖3-5-121)。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501/1232311546-3.jpg

(4)手術注意事項:①手術中盡可能保留閉鎖板鼻腔及鼻咽部黏膜,用以修復因黏膜缺損后骨質裸露的區域,有利于術后恢復,減少瘢痕形成(圖3-5-122,系圖3-5-118、3-5-119病例);②單側,尤其是雙側后鼻孔閉鎖,為獲得更大后鼻孔空間,減少再閉鎖,可部分切除鼻中隔后部;③擴張管選取要合適,充分固定。

(5)手術后處理:①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2周;②術后2~-3天定期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③術后每2周在鼻內鏡下清理鼻腔的干痂及肉芽等;④后鼻孔擴張管應放置3~6個月后在全麻下取出。擴張管取出后仍應定期隨訪,手術后通常要較術后縮窄約三分之一,術后6個月黏膜上皮化,局部形態趨于穩定(圖3-5-123),但部分患者在擴張管取出6個月之后仍會出現瘢痕增生閉鎖的現象,需再手術處理。

https://img.miyanlife.com/mnt/timg/180501/12323233A-4.jpg

看完了這篇文章后,小編有個好消息告訴大家!近期,小編為大家在全國各正規醫美機構爭取了40個名額,大家可以1元體驗皮膚檢測~目前還有38個名額可享有呦!別猶豫啦,碰碰運氣~可以點擊“在線咨詢”,來進行名額預約~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