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頰溝的解剖及眶頰溝畸形的治療研究

2018年02月27日 11:43    相關標簽:淚溝填充

目前,國內外均較為認可的是以瞳孔中線為界,在眶下緣4mm處的凹陷,內側為淚槽,外側則為眶頰溝。下眶區的眶隔脂肪假性疝出、皮膚松弛、變薄、皺紋及日光老化均會導致并加重眶頰溝的畸形。眶頰溝畸形多見于年老人群,但較淚槽畸形出現較晚。其治療主要以手術及注射方法來矯正。其解剖結構及治療方法,目前尚存在較多爭議。

眶頰溝畸形的形成機制

關于眶頰溝畸形的形成機制,目前文獻報道較少。因眶頰溝與淚槽的解剖區域相鄰,故形成機制有部分相似,但也略有不同。1961年,R Loeb將瞼-頰交界內側的凹陷命名為“鼻頰溝”。之后,Robert Flowers又首次定義了淚槽是從內眥沿下眶緣向外下方延伸的凹陷,該凹陷止于瞳孔中線,此凹陷能使面部表現為疲憊、憔悴的外觀,從此以后拉開了研究下瞼區域溝槽的序幕。Haddock 等認為,淚槽向外側擴展被稱為眶頰溝,當凹陷深至使眼部變得難看時,則稱為“眶頰溝畸形”。眶頰溝凹陷與眼輪匝肌眶瞼交界部密切相關,眼輪匝肌眶部和瞼部沿著眶頰溝凹陷的部位出現特別明顯的裂縫,并且皮膚和肌肉之間沒有脂肪,這說明了皮膚明顯凹陷的原因。致畸形的其他原因包括眼瞼皮膚和頰部皮膚有明顯不同的質地,瞼部(眼輪匝肌瞼部)皮膚薄且無皮下脂肪,頰部(眼輪匝肌眶部)皮膚厚且通過顴脂肪墊與下面的眼輪匝肌分隔開,并且顴脂肪墊的頭部恰好起始于眼輪匝肌眶部與瞼部的交界處。另外,眶隔脂肪通過變薄的眶隔及相對松弛的瞼部眼輪肌假性疝出,進一步加重了眶頰溝畸形。雖然有很多關于描述眶周和中面部的文章,但對于眶頰溝的加深,在解剖學方面仍存在很多相對立的觀點,故對于眶頰溝加深的解剖學研究,尚需進一步地深入探索。

眶頰溝形成相關的固定結構

下瞼外側眶頰溝區域的韌帶較多,主要的韌帶有: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眶外側增厚區等。

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及淺層外眥韌帶

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的位置可以通過提起眼輪匝肌上、下緣所出現的中間條形凹陷進行初步判斷。眼輪匝肌支持韌帶限制著眼輪匝肌,松解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后,眼輪匝肌才能充分提起。2002年, AR Muzaffa研究表明,眼輪匝肌支持韌帶是雙層膜,其中間有脂肪層,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的厚度與脂肪層的厚度有關。淺層外眥韌帶起源于眶外緣骨膜,在眶緣外走行于眼輪匝肌深筋膜與眶外緣骨膜之間,與顳淺筋膜延續;經眶緣內走行于眼輪匝肌深筋膜與外眥韌帶之間,期間發出纖維聯系眼輪匝肌深筋膜、眶外緣骨膜及外眥韌帶,終止于外眥部,與外眥韌帶相連,并連接上、下瞼板外端。淺層外眥韌帶與外眥韌帶是不在同一平面的兩個不同結構,兩者形成對外眥及下瞼不同方向的牽拉力;淺層外眥韌帶是上、下眶隔在外眥交匯時,纖維組織增厚形成的纖維束;淺層外眥韌帶與外眥眼輪匝肌深筋膜緊密連接;淺層外眥韌帶是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在眶外側部的延續和增厚。

眶外側增厚區

AR Muzaffa發現的眶外側增厚區是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向外側的延續,是一個三角形的淺、深筋膜跨越顴弓額突到顳深筋膜。該結構是外側的眼輪匝肌筋膜與下面的顳深筋膜之間的纖維融合,眼輪匝肌在此區域增厚且不易被牽拉擴張,且該三角形的增厚區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縮小。眶筋膜增厚區的結構在外周較薄弱,可能是老化過程中磨損退化造成的,表現為眶筋膜增厚區外周的退縮,其顳深筋膜區域眶筋膜退縮變薄弱比較嚴重,但在靠近外眥韌帶較近區域則不變。從下瞼中部到眶筋膜增厚區有連續的組織結構支撐,眶外側增厚區在瞼板及眶隔前筋膜和眼輪匝肌筋膜之間也有連續的組織連接。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眶外側增厚區和瞼外側中縫筋膜(lateral palpebral raphe)共同形成一個解剖單元,該解剖單元與外眥韌帶深支和瞼板有眼輪匝肌筋膜連接。因此,將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和眶外側增厚區和眶緣骨膜松解,可以使以上結構整體提升。瞼外側中縫筋膜被認為是上下眶隔前及瞼板前向外側延續的纖維結構,是很難單獨被識別的一個解剖結構,因此,一般認為它作為眶筋膜增厚區纖維組織結構的組成部分。所以,在眶隔前重置眼輪匝肌是不可能的,除非完全松解眼輪匝肌支持韌帶和眶外側增厚區。目前為止,查閱檢索國內外文獻都未闡明眶外側增厚區的形成與該區域脂肪層的關系。

眶肌筋膜韌帶

1996年,王煒發現眶肌筋膜韌帶(王韌帶)起于下瞼眼輪匝肌外側1/3的深面和下瞼板外側1/3下緣,止于上頜骨眶下緣的外下象限骨膜。由于眶肌筋膜韌帶止于上頜骨眶下緣的外下1/4骨膜上,一旦切斷,可使附著在骨膜上松弛的皮膚、皮下組織,以及眼輪匝肌組織得以釋放,使其提緊的王韌帶位于下瞼眼輪匝肌外側深層,是一扇狀纖維組織。該組織呈片狀起于下外眶緣的骨膜上,以扇形向內上方移行,止于眼輪匝肌中、外1/3交界的肌肉深面,用鑷子夾持探試其組織張力,明顯比肌肉、眶隔筋膜、皮膚高,有維持眼輪匝肌張力作用。下眶緣韌帶即眶顴韌帶位于眶下緣,起于眶下緣骨膜,止于眶緣的眼輪匝肌,并通過眼輪匝肌止于眶頰溝的皮膚。外眥韌帶是一動力性的可活動的組織結構,由于顴部脂肪墊和頰部組織的重力下垂和眼輪匝肌垂直纖維的拉力,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外眥韌帶松弛和下降。

下瞼門栓懸韌帶

下瞼門栓懸韌帶(Lockwood 韌帶)是下瞼囊狀筋膜增厚部分。該增厚部分是下直肌鞘的延伸部分,附著于外側和內側的網狀膜上,止于瞼板下緣、眼輪匝肌以及皮膚,是眼球的重要支持結構,也是內、外眥韌帶的重要支持結構。

眶頰溝畸形的治療研究

對于眶頰溝畸形產生的原因,雖然存在不同的觀點,而且在治療上也有不同的方法,但關鍵是掌握每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目前治療眶頰溝畸形的方法包括手術和注射方法。

注射方法

常用注射填充劑有透明質酸、自體脂肪膠原蛋白等。自體脂肪移植是蕞好的材料,供區一般選擇腹部或大腿。將脂肪離心后注入下瞼-面中部區域,其常見的并發癥有水腫、挫傷、矯正不足、矯正過度、脂肪沉積、脂肪肉芽腫形成等,但對于伴有明顯眶緣和中面部容量丟失的患者,常用自體脂肪移植輔助外科手術治療。透明質酸作為治療眶頰溝蕞常用的填充劑,其優點有黏稠度好、流動性好,注射完成后可以通過按揉來塑造所需要的形狀。出現并發癥后,可以通過透明質酸酶進行逆轉。Wong 等主張在眶頰溝區將填充劑注入眼輪匝肌下層,在淚槽區則注入眼輪匝肌中層,可以避免畸形加重。注射治療出現的嚴重并發癥是未用鈍針頭導致針頭誤入血管,從而導致失明和皮膚壞死。Coleman認為,動脈內誤注入填充劑可引起皮膚壞死,而栓子經動脈進入視網膜中央動脈可致失明。所以,應采用鈍針頭在血管收縮的環境下進行小劑量緩慢注射,并且控制注射劑在單點的注射量,使并發癥的發生率降至蕞低。

手術方法

下眶區年輕化的手術方法主要有:

①R Plaza:保留和重新懸吊下瞼脂肪的途徑;

②ST Hamra:弓緣釋放,將疝出的眶隔脂肪轉移到凹陷區域,并眶隔重置及眼輪匝肌塑形;

③OM Ramirez:骨膜下中面部提升;

④TR Hester:下瞼整復術同時行中面部年輕化;

⑤Fuente del Campo A:骨膜下入路的軟組織重置;

⑥JW Little :聯合入路的面部年輕化包括骨膜下中面部懸吊、前頰部折疊、眶下緣脂肪移植;

⑦FE Barton (2004年):眶隔重置及脂肪重置聯合治療眶頰溝。

Rohrich整復眶頰溝的下瞼五步整形法:

①注射自體脂肪對深部顴脂肪室擴容;

②結膜入路去除眶隔脂肪;

③眼輪匝肌支持韌帶的松解;

④外眥固定;

⑤微量皮膚或皮瓣去除。

傳統的治療眶隔脂肪疝出,采用眶隔脂肪切除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眶頰溝畸形。但ST Hamra強調去除過多的眶隔脂肪,會導致眶下極度凹陷和“手術眼”的形成,并且可伴隨下瞼退縮。眶頰溝畸形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眾多因素參與了眶頰溝畸形的形成。只有掌握眶頰溝的相關解剖學知識及相關形成機制,并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眶頰溝畸形程度及眶周老化特點,選擇蕞佳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蕞佳的治療效果。

看完文章后,小編想說,其實所有眼部項目都是一樣的,由于每個人的基礎不同,選擇的醫生不同、設計的方案不同等因素,術后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獲得滿意的效果,建議大家多多參考眼部整形案例,并且謹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設計方案,這樣才能讓自己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呦~想看更多案例的寶寶,可直接點擊“在線咨詢”,找我們的美麗顧問就能輕松獲取各種案例哦~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