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面部“三溝”的注射(淚溝、法令紋、木偶紋)》
面部“三溝”淚溝、鼻唇溝、下唇溝形成了影響面容的三個“八”字,故俗稱“三八線”。這三條溝雖有著與皺紋相似 的外觀,卻有著不同的成因與解剖結構,注射方法與其他的皺紋也有著明顯不同。
01淚溝
一、概述 :
淚溝,是眶下緣由內眥行向外下的淺溝,為鼻區與眶區的分界線,亦稱眶鼻溝或鼻瞼溝。
有些人由于遺傳因素所致,內眥區的眶下皮下組織不足和(或)眶下脂肪團較肥厚向前膨出,淚溝處在較年輕時就會產生較明顯的凹陷和(或)陰影外觀。
更多的人則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內眥區的眶下皮下組織逐漸減少,皮膚彈性變差出現陰影和凹陷,同時下瞼皮膚與眼輪匝肌的松弛,眶下脂肪團向前疝出和顴頰脂肪墊萎縮,其共同的作用使下瞼到顴頰域自 然流暢的、年輕特征的輪廓曲線中斷,顯出更明顯的淚溝形態,使患者表現為更加疲憊蒼老的面容。
選擇性地填充顴頰區域,可以恢復下瞼和顴頰區域流暢的面容輪廓,從而呈現出更加充滿活力的年輕 面容。
內眥部眶下區的血管較為豐富,在注射時一定要注意盡可能避免刺破或注射入血管中。
◎眼瞼部位的動脈分布
二、治療方法:
1.術前麻醉:
術前局部冰敷5分鐘左右,無需麻醉或使用5%利多卡因軟膏表面敷貼30~40分鐘,可先少量注射含腎上腺素的局麻藥以使小血管收縮,降低出血風險。
2.注射示意圖及注射方法:
(1)使用左手拉伸繃緊皮膚,針尖斜面朝下,注意避開表面可見的靜脈血管,由外下向內上方,斜行刺入,貼著骨膜上行至注射點。
(2)略后退,回抽確認無回血后,行單點注射或較短的線狀注射,至皮膚微凸起。
(3)抽針后按壓撫平;觀察外觀變化,可在凹陷未矯正滿意處的真皮深層再少量補充注射。
(4)較淺的淚溝可只注射真皮深層。
◎淚溝填充注射
3.注射層次: 骨膜上,真皮深層。
4.參考注射劑量 0.2~0.5ml/側。
5.注意事項 :
(1)對于那些瞼袋較小且有明顯淚溝陰影的患者,填充是較理想的解決辦法。
(2)若患者的瞼袋較為明顯,單純行填充治療反而會加重瞼袋的外觀,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因此,尤其對于較年輕的患者,應行經瞼結膜去瞼袋術,待完全恢復后再行填充;年長的患者可通過皮膚切開手術,在矯正瞼袋的同時,利用自體的眶隔脂肪來對淚溝進行填充,若術后淚溝處仍有凹陷,可使填充劑少量補充注射。
(3)由于透明質酸的強親水性,眶周部位的過量注射還可能導致下瞼腫脹、水腫(時隱時現,常見于過敏體質患者或與攝人高鹽分食物有關)。因此,對于有眼袋或淋巴管性水腫者,注射時最好采用不足量校 正,通過多次注射達到理想效果。
(4)針尖朝下注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淺表層次的填充劑聚集。
(5)內眥部位的眶下區血管豐富,一定要避免注射物進入血管,緊貼骨膜上方為幾乎沒有血管的疏松結締組織,以及真皮深層均為相對較為安全的注射層次。
(6)確認接觸骨膜后稍退針注射,勿注射入眶隔膜下。
(7)初學者可以使用腎上腺素的局麻藥以誘導血管收縮以減少風險,但局麻藥的體積可能會影響填充劑注射效果,易導致患者術后的外觀不滿意,故在技術純熟后不推薦使用。
(8)也有些醫師建議使用前進式注射法,即將針尖刺入皮下后,先少量推藥,待填充劑順組織間疏松腔隙浸潤,將組織撐開后,再向前進針,這種注射方法能對血管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可減少不慎刺破血管而 瘀青的概率,但不易控制填充劑的精確分布,注射時劑量一定要小,以免過多的填充劑擴散到非填充部位。
(9)可聯合下瞼凹陷、下瞼紋及顴部的填充同時治療,以增加整體效果。
(10)注射區域最內側離鼻背要保持2~4mm的距離,以免增加鼻背寬度,影響面部的立體感。
◎淚溝填充注射操作
6.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對策:
(1)黑眼圈:由于注射后刺破毛細血管,瘀血被包裹在透明質酸里而形成,一般需要5~10天,甚至更久:才能消退,故在注射時應盡量減少針眼的數目,在術后立即冰敷能有一定的預防及緩解作用。
(2)瞼袋加重:將填充劑錯誤地注射到眶隔的后面,或者在眶下皺紋處注射過多都會產生瞼袋加重或眶周凹凸不平的外觀,注射物為透明質酸可用透明質酸酶注射溶解,若是其他填充材料,經常熱敷可增快其吸收,有助于癥狀的緩解。
(3)失明:最嚴重的并發癥,可與眼部小動脈出血造成眼球后血腫壓迫視神經有關。也可由注射填充劑由周圍血管反流進入眼動脈系統,進而栓塞視網膜中央動脈而導致,要掌握好注射層次,避免刺破血管,采用邊推填充劑邊進針的注射法,或在注射前使用少量含腎上腺素的局麻藥以收縮小血管,可有效避免出血;術中若有少量出血,應按壓片刻,確定出血停止后 再繼續注射,若有較為明顯的出血,應立即停止注射,迅速冰敷按壓止血。
◎淚溝填充注射前后對比
02鼻唇溝(法令紋)
◎鼻唇溝分區
一、概述:
鼻唇溝是由鼻翼兩側至口角外下方的淺溝,上端起于鼻翼外上方的鼻翼溝,隨即行向外下方。起 始段位于鼻區與眶下區之間,稱鼻面溝,繼向下位于頰區與唇區之間,稱唇面溝。
按鼻唇溝與深部肌肉的相對應關系分為3區:
(1)上唇提肌區:約占鼻唇溝的上1/3,該區為上唇提肌群的止點,包括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顴小肌和顴大肌,其中以提上唇肌和顴大肌最為重要。
(2)蝸軸區:位于口角的外側,為鼻唇溝的中段,是口周肌群在口角外側會聚所致,捫之呈結節狀團 塊,謂之蝸軸。
(3)頸闊肌區:位于下唇外下方,為鼻唇溝的下段,是頸闊肌中部纖維與輪匝肌、降下唇肌和降口角肌相融合之處。
二、治療方法:
1.術前麻醉:
術前局部冰敷5分鐘左右,無需麻醉或使用5%利多卡因軟膏表面敷貼30~40分鐘,恐懼感較重或配合較差的患者可在眶下孔區域注射少量局麻藥。
2.注射示意圖及注射方法:
◎淺鼻唇溝注射示意
(1)較淺的鼻唇溝:
1)沿皺紋方向由下而上進針,于皮下行連續線狀注射至鼻唇溝微凸起,鼻外側區接近鼻基底的位置 一般鼻唇溝較寬較深,可以行蕨葉形注射或者多平面扇形加強注射。
2)按壓塑形后囑患者反復微笑表情,根據情況于真皮深層連續線狀少量注射補充治療。
◎較深的鼻唇溝注射示意
◎較深的鼻唇溝注射示意
(2)較深的鼻唇溝:
較嚴重的鼻唇溝若采用同一方向不同層次的連續線狀注射易引起微笑時與頰部 過渡不自然或表面毛蟲樣外觀,故應采取不同方向多平面交叉填充,在填充好基底的情況下再按較淺的鼻唇溝注射。
1)在鼻外側區上緣基底處,首先填充鼻翼三角區,垂直于褶皺進針直至骨膜上,行點狀注射,至稍隆 起后按壓塑形,一般注射1~3點,此時可見鼻基底抬起,鼻唇溝變淺。
2)在鼻外側區與上唇外側區,在皮下深處行多點注射,至稍隆起后按壓塑形,可見鼻唇溝進一步變淺 。
3)順鼻唇溝方向,在整條鼻唇溝的真皮深層行連續線狀注射。
3.注射層次: 骨膜上(鼻翼三角區),皮下、真皮深層。
4.參考注射劑量: 0.5~1.5ml/側。
5.注意事項:
(1)作用在口周的肌肉數較多,且對面部的表情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鼻唇溝的治療需小心進行。
(2)一般來說,治療較深鼻唇溝的最佳方法是注射填充物,但在當肌肉過度收縮為鼻唇溝形成的重要原因時,應配合肉d素的治療,而非在本不應填充的部位注射過量的填充物,形成堆積,產生矯枉過正的異常外觀,使患者看起來肥胖或腫脹。
(3)注射時應少量緩慢注射,切勿一次注射過多而引起表面異常凸起,每注射一定量后,要抽出針來按壓塑形,然后要求患者反復做出微笑狀,觀察其動態與靜態表情,再根據情況進一步按壓塑形或補充 注射。
(4)自然的鼻唇溝并不是一個負面的美容特征,只有鼻唇溝過深和過于明顯才會影響和妨礙正常的表情和美觀,而完全消除鼻唇溝也不利于面部的整體和諧感,要按患者的不同情況來合理控制注射劑量。
6.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對策:
(1)局部凹陷或雙側不對稱:可在2周后補充注射。
(2)微笑時局部凸起或毛蟲樣外觀:注射過淺或線狀注射過多引起,局部熱敷可促進吸收,膠原蛋白:類填充劑可待其逐漸吸收減緩,透明質酸類填充物可注射透明質酸溶解酶。
◎鼻唇溝注射前后對比圖
03下唇紋(木偶紋)
◎木偶紋
一、概述:
口角紋又稱“木偶紋”或“流涎紋”, 是表情肌、重力和遺傳基因等幾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嚴重的口角紋在外觀上表現出口角外側或下方的深深的弧形凹陷,即為“下唇溝”,下唇溝并非單純的表面凹陷性皺紋,而是由于軟組織體積萎
縮、喪失支撐、真皮彈性下降等多種因素造成的褶皺,其治療應以注射填充劑為首選。
聯合肉d素的注射,可減弱降口角肌與頸闊肌的收縮力度,使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口角上提,能使填充劑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二、治療方法:
1. 術前麻醉:
術前局部冰敷5分鐘左右,無需麻醉或使用5%利多卡因軟膏表面敷貼30~40分鐘;恐懼感較重或配合較差的患者可行頦孔阻滯。
2.注射示意圖及注射方法:
在皮下沿皺紋方向行蕨葉形注射(圖7.33,圖7.34);按壓塑形后觀察患者動態表情的變化,在凹陷處的真皮深層行連續線形法少量補充注射。
◎下唇溝注射
◎下唇溝注射
3.注射層次:皮下淺層、真皮深層。
4.參考注射劑量:0.5-1ml/每側。
5..注意事項:
(1)下唇溝以較寬的蕨葉形注射法為主,以使頦部與頰部的皮膚過渡自然,單純使用連續線狀注射法易形成中間凸起的不良外觀。
(2)下唇溝的注射應以改善癥狀為主,而不求完全矯正。
6.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對策:
(1)雙側不對稱:注射時應仔細觀察雙側情況。
(2)線狀凸起:輕度按壓可使其擴散,若按壓無法矯正,可使用熱敷、電波治療以促進其吸收。
◎下唇溝填充注射前后對比
后記,豐額頭項目由于每個人的基礎不同、選擇的醫生不同、選擇的方法不同等因素,術后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想要獲得滿意的豐額頭效果,建議大家多多參考各種豐額頭案例,并且謹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法,這樣才能讓自己變成你心目中的樣子呦~想看更多豐額頭案例的寶寶,可直接點擊“在線咨詢”,找我們的美麗顧問就能輕松獲取各種案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