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脂肪室與面部老化和除皺手術的關系
Rohrich和Pessa于2007年首次描述了面部脂肪的分隔,認識到面部脂肪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一系列由特定纖維隔隔開的脂肪室。每個面部脂肪室都有自己的血管供應,厚度和筋膜也呈一致性。一些脂肪室薄且以纖維性為主,而其他脂肪室則含有大量脂肪,容易分離。面部脂肪的分隔分布解釋了面頰的區域性變化,這在做面部除皺術中在皮下層平面中可注意到。盡管在面部除皺中的解剖學重點都集中在闡明淺表肌腱膜系統(SMAS)深面的解剖結構,但對淺表脂肪室的理解為皮下層平面的解剖提供了幫助,并提供了一種識別面神經危險區的方法,即位于脂肪室之間的過渡附近。
面部脂肪室還可以看成是一個容量逐漸減少(萎縮)的模型,面部容量的減少是有脂肪室特異性的,而不是均勻減少的。在SMAS的淺面和深面都有脂肪室存在,皮下層面的淺層脂肪位于SMAS層的淺面,在SMAS提緊手術中可以進行操作。深層脂肪室位于眼眶和中面骨(上頜骨、顴骨和梨狀孔)骨膜的淺面,表情肌的深面。頰部深層脂肪與下瞼深層脂肪(SOOF)相鄰,并在青年時期將下瞼與面頰融合在一起,使兩者沒有明顯的分界。上頜骨前面及顴骨表面的顴深脂肪是形成青年時期蘋果肌的主要原因。淺層脂肪室和深層脂肪室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萎縮,導致面部衰老的許多特征出現。
面部淺脂肪室
深部的支持韌帶向淺層延伸,將面頰部的淺層脂肪分隔成特定的脂肪室,然后止于皮膚。支持韌帶在穿過SMAS層時并沒有擴散,而是在各脂肪室之間形成特定的纖維間隔。這些間隔也正是血管穿支的位置。臨床上,在進行頰部皮下層分離時,會遇到許多血管穿支,這就表明此處正是一個淺表脂肪室向另一個淺脂肪室的解剖學過渡區域。
盡管有很多淺層脂肪室,整形外科醫生在除皺手術中常遇到的五個室包括:(1)外側脂肪室,(2)中間脂肪室,(3)顴淺脂肪室,(4)鼻唇溝脂肪室,和(5)下頜脂肪室。如果在直視下進行分離,外科醫生就能辯別正在分離的是哪個脂肪室,以及何時會碰到脂肪室之間的過渡。
除皺術常會碰到的五個淺脂肪室:外側脂肪室,中間脂肪室,顴淺脂肪室,鼻唇溝脂肪室和下頜脂肪室
外側脂肪室
外側脂肪室位于耳前區,狹長而薄,向頭側沿著顳淺動脈向顳部漫延。通常,外側脂肪室僅有3-5cm寬,由致密、纖維狀和血管性脂肪組成。該脂肪室位于腮腺淺面,并沿頸闊肌的外側緣向尾部延伸,此處的筋膜很致密,稱為頸闊肌耳韌帶。如果在腮腺前緣進行皮下層剝離,會進入中間脂肪室,此處纖維性結構減少。
外側脂肪室狹長,腮腺表面主要是纖維性脂肪,向頭側延伸到顳區,與顳淺動脈平行,向尾側沿頸闊肌外側緣向頸部延伸
中間脂肪室
中間脂肪室位于腮腺內側,咬肌前緣的外側。與外側脂肪室相比,這個室中的脂肪通常較厚,纖維少,血管也少。這是面部除皺術中,面頰部大部分的皮下分離的區域。由于這個脂肪室比較大,而且相對無血管,因此易于分離。中間脂肪室的內側邊界為咬肌韌帶,上界為顴韌帶,因此其內側界與顴淺脂肪室和下頜脂肪室相鄰。在中間脂肪室與顴淺脂肪室和下頜脂肪室交界處分離通常會碰到血管,因為穿支血管會沿著交界淺出。脂肪室之間的過渡也會顯示出每個室內的皮下脂肪外觀上的差異。顴突外側的顴淺脂肪室常表現出鵝卵石外觀,預示著中間和顴淺脂肪室之間的過渡。在中間和下頜脂肪室之間過渡后,會發現蓬松的無血管的下頜脂肪。一旦解剖向前進入顴淺脂肪室和下頜脂肪室,分離將是在支持韌帶限制部的內側,能活動的前頰部皮下進行,就會碰到很容易分離的脂肪。
中間脂肪室是面部除皺時最大的分離區域,主要由厚的相對無血管的脂肪組織,位于外側脂肪室與咬肌前緣之間,紅箭頭示顴外側的固定區,此處中間脂肪室與顴淺脂肪室相鄰。該粘附區由上咬肌韌帶和顴韌帶匯合部形成。
中間脂肪室與顴脂肪室的過渡,剪刀所指為顴韌帶的皮膚止點,注意此處有很多血管穿支,因而此過渡區既是纖維性的也是血管性的。
顴淺脂肪室
顴淺脂肪室位于顴骨外表面,向前朝鼻旁區域延伸,為前頰部提供了容量。該室位于輪匝肌、上唇提肌的淺面。當從側頰(中間脂肪室)解剖分離時,在顴外側會首先碰到顴淺脂肪室。此處會碰到面橫動脈發出的很多血管穿支及致密的顴韌帶(即McGregor補片)。在顴骨下外側,還會碰到上咬肌韌帶,在近顴骨外側面,由于同時有韌帶纖維性脂肪和大量血管穿支,此處可能難以準確識別皮下層平面。準確的平面識別非常重要,因為在該區域,面神經的顴支通常很表淺。因此,中間脂肪室和顴淺脂肪室之間的過渡區是一個危險區域,在此區域分離,應保持在SMAS的淺面,以防止損傷運動支。
顴淺脂肪室為前頰部提供了容量,與中間脂肪室、鼻唇溝脂肪室和下頜脂肪室相鄰,紅箭頭表示中間脂肪室與顴淺脂肪室間的固定區,當皮下分離越過此區,達咬肌前,就進入了面頰活動部。
面頰固定部與活動部的交界,解剖上代表中間脂肪室、顴脂肪室與下頜脂肪室間的過渡,頰部的紅點線表示此交界,表示顴韌帶與咬肌韌帶的范圍,也形成了面頰固定部和活動部的分界。中間和下部的黑X標記了由上、下咬肌韌帶形成的固定區域,這些脂肪室間的過渡區中,運動神經支比較表淺,是危險區域。
到顴大肌的顴神經支在顴骨外側、中間脂肪室與顴脂肪室的過渡區位置表淺(位于淺、深筋膜之間),上箭頭表示顴支越過面橫動脈至肌肉深面支配顴大肌,由于此過渡區纖維和血管多,如果在SMAS深面分離不當將損傷運動支。
下頜脂肪室
下頜脂肪室中的脂肪蓬松且厚實,位于咬肌韌帶和下頜韌帶之間,覆蓋在面部頸闊肌的淺面。下頜脂肪往往很厚、無血管且易于解剖。咬肌韌帶將中間脂肪室與下頜脂肪室分開。覆蓋在咬肌中部的這些韌帶比較纖細,易于分離。鄰近咬肌尾端和下頜角處的咬肌韌帶往往纖維粗大,從而在皮膚、皮下脂肪和頸闊肌之間形成更確實的粘附。在瘦的患者中,沿著這個過渡點,很難明確頸闊肌淺面的皮下層。在這個位置,在SMAS層下分離可能會損傷位于頸闊肌深面的頸支。因此,在皮下層的分離過程中,中間脂肪室與下頜脂肪室間的過渡區是另一個危險區域,易于損傷運動支。
頸支(下箭頭)、下頜緣支(上箭頭)均鄰近下頜角,與下咬肌韌帶并列,由于頸支位置更表淺,位于淺深筋膜之間,在頸闊肌深面分離時,在過渡區易損傷運動支。
在老化過程中,咬肌韌帶的支撐作用減弱,使頸闊肌和表面的下頜脂肪下降到頸部,并從下頜緣向外放射狀擴展,掩蓋了下頜線的輪廓。老化時口角囊袋更突出,下頜脂肪室容量幾乎不會減少,而由于口周的容量減少,使它變得更明顯。
鼻唇溝脂肪室
鼻唇溝脂肪室恰好位于鼻唇溝的外側,顴淺脂肪室的前面。該脂肪室中的脂肪厚而致密,并且很少因衰老而變薄。因此,隨著鄰近的顴脂肪室和口周區域體積縮小,鼻唇脂肪室通常會變得更明顯。
淺脂肪室在面部皮瓣剝離中的意義:識別中間、顴和下頜脂肪室間的過渡區
面部除皺手術中,皮下剝離需要的程度存在廣泛爭議。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皮下分離的程度可以根據患者特定的解剖結構設定個性化方案。在手術過程中要識別正在解剖的是哪一個淺脂肪室,可以從將面部皮瓣從固定韌帶剝離,獲得充分移動性來提供指導。從解剖學上講,中間、顴淺和下頜脂肪室的交界是面頰固定部與活動部的過渡區。如果外科醫生通過直視下和識別脂肪室而識別了這種過渡區,則可以根據患者特定的解剖結構來個性化設定皮下解剖的程度。一旦皮下剝離擴展到前頰活動部,進一步的內側剝離往往就無濟于事,不再需要了。所以識別脂肪室可防止皮瓣的解剖不足和過度解剖,從而限制了并發癥,增強了美學控制。
面深部脂肪室
頰部的深脂肪室(顴深脂肪室和輪匝肌下脂肪)位于表情肌深面,并覆蓋在眶、中面骨和梨狀孔骨膜表面。支撐下瞼的深脂肪室(SOOF輪匝肌下脂肪)位于輪匝肌深面,分為外側和內側兩部分。前頰深部有顴深脂肪墊支撐,也有內側和外側兩部分組成,其內側部沿梨狀孔分布,并在青年時期將口周區域與面頰融合在一起,其外側部成就了蘋果肌的向前突出度,并將前頰與側頰融合在一起,并與頰脂墊鄰接。這個外側部還與下瞼(和SOOF)鄰接,在青年時期使下瞼和面頰融為一體。
面頰容量流失的解剖學
面部容量流失是導致衰老的許多形態變化的原因。容量流失有脂肪室特異性,而不是均勻流失的,這意味著不同的脂肪室在不同的年齡段會容積減少。通常,在40多歲側頰(外側和中部脂肪室)的容量流失變得明顯,而在50歲,顴部流失變得明顯。顴部體積減小源自顴淺和深脂肪均減少所致,導致前頰體積的損失和下瞼垂直高度的增加,這被稱為眶下V形畸形。
58歲女性,隨著顴部容積減小出現的典型形態學改變,下瞼重直高度變長,向下降至頰部,形成眶下V形畸形,特征性的深溝,左面頰流失更重,與右側相比,下瞼高度更高。右側的斜位片顴淺深脂肪室均減小,直接導致眶下V形畸形。注意側頰與前頰間有明顯的分界,預示著顴脂肪墊與頰脂墊毗鄰處的體積減少,是顴深脂肪容量減少的另一特征,鼻唇脂肪和下頜脂肪室沒有明顯流失,這兩個室極少在老化過程中萎縮。
如前所述,下頜和鼻唇脂肪室在老化過程中幾乎沒有萎縮的趨勢,而且如果患者體重增加,這兩個室可能還會擴大。在老化過程中,這些室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因為它們周圍毗鄰的脂肪室出現萎縮減?。ㄏ卤恚?
表. 面部脂肪室的特征
脂肪室 |
隨衰老而萎縮趨勢 |
特征 |
外側 |
40多歲 |
薄,纖維性和血管性 |
中間 |
40多歲 |
厚,相對無血管,易于分離 |
顴部 |
|
|
淺脂肪室 |
50多歲 |
中間和顴淺脂肪室過渡區有較多血管和纖維 |
深脂肪室 |
50多歲 |
萎縮標志是下瞼垂直距離變長和眶下V形畸形 |
下頜脂肪室 |
極少 |
隨中間脂肪室和口周區域的萎縮而加重衰老 |
鼻唇溝脂肪室 |
極少 |
隨顴脂肪室和口周區域的萎縮而加重衰老 |
淺層與深層脂肪室萎縮的手術意義在于,淺層萎縮可通過SMAS技術重新復位淺表脂肪而改善,而深層萎縮往往需要增加容量,因為在技術上很難將脂肪重新復位到深層脂肪室中。SMAS技術對于矯正側頰萎縮和增加顴側突起很有用,但對深層萎縮無濟于事??梢詫︼E深脂肪室填充自體脂肪,在前頜、顴骨和沿梨狀孔骨膜上平面填加容量。增加到深脂肪室的容積可改善臉頰和口周容積,并改善眶下V形畸形,從而縮短下瞼的垂直高度。
54歲女性顯示側頰部萎縮,顴深脂肪萎縮,當顴深脂肪萎縮時,下瞼重直高度增加,側頰與前頰部分界線(也就是顴深脂肪室與頰脂墊毗鄰的地方)非常明顯。右圖為術后,做擴大的SMAS提緊除皺,術中將淺筋膜脂肪向外上提緊復位,改善側頰部的萎縮,深脂肪室填充了3cc的自體脂肪,可看出下瞼與前頰、側頰的過渡更平滑。
增加體積已成為現代面部提升技術的常用手段。在最近的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中,85%的醫生在做除皺手術時會同時做自體脂肪移植。而顴深脂肪室是接受自體脂肪的主要區域。另外,在手術和非手術類填充治療中,醫生更傾向于針對特定部位的容積增加容量,使用自體脂肪和填充劑來個性化糾正患者的美容情況。
總結
1. 老年常伴有中下面部的萎縮、松弛和下垂,面部的各脂肪室萎縮程度不是同步的。
2. 對于松弛和下垂,擴大的SMAS提緊技術才有真正維持長久的效果。
3. SMAS提緊技術往往要結合組織填充,組織復位和容量恢復同等重要。
看完了這篇文章后,小編知道大家最關心的不光是除皺手術效果如何,除皺的方法非常多,大家對于除皺價格是否合理也是十分在意的!市面上不同方法的除皺項目收費價格也各不相同,那么你所在的地區除皺項目什么價格才是合理的呢?導致除皺項目價格不同又因為什么呢?如果想要知道你所在地區最劃算的除皺項目價格,大家可以點擊“在線咨詢”,來詢問我呦~